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以玉米秸秆、苜蓿、玉米黄贮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消化和动物消化试验,在营养水平相同、精粗比不同的前提下,来研究肉牛日粮中玉米秸秆、苜蓿、玉米黄贮及精料补充料的组合效应,为养牛生产中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体外消化实验的培养液以草原红牛的瘤胃液为基础,将过滤的瘤胃液与配置好的人工唾液按1∶2的比例配合以稀释液。试验共设4个处理组,即:精料-秸秆组,精料-秸秆-苜蓿组,精料-秸秆-黄贮组,精料-秸秆-苜蓿-黄贮组。在试验中,各组分别培养3、6、12、24、48、72h后取出培养液和消化样品,测定pH、NH3-N浓度、干物质消失率;在培养72h后取培养液测定VFA;在72h培养过程中记录3、6、12、24、48、72h的产气量。试验结果表明:各组日粮的pH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走势基本相同,在培养6~48h之间pH保持在6.7~7.0的适宜瘤胃微生物发酵范围内;精料-秸秆-苜蓿-黄贮型日粮的干物质消失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精料-秸秆型日粮的干物质消失率最低;在培养24h~72h时,精料-秸秆型及精料-苜蓿-秸秆型日粮的产气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精料-秸秆型极显著高于精料-苜蓿-黄贮-秸秆型(P<0.01);精料-秸秆型日粮在培养6h NH3-N浓度较高,精料-黄贮-秸秆型日粮在培养12h NH3-N浓度最高(P<0.05)。体外消化试验说明精料-秸秆-苜蓿-黄贮型日粮组合优于其它三组日粮类型。动物消化试验选用3头草原红牛作为试验动物,采用3×4不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共设4个处理组(同体外消化实验),在试验正式期每一天的6:00,8:00,10:00,12:00,14:00五个时间点采集瘤胃液,测定pH、NH3-N浓度;并将每个时间点采集瘤胃液的一部分等量混合来测定VFA;每天采集粪便100g用于测定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日粮组合对pH影响不大,均在6.3~7.0之间,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精料-秸秆型日粮的pH偏低,且在饲喂后4h内达到最低;不同日粮组成对氨态氮影响较为明显,四种日粮组合均在采食后2h内达到最大值,精料-秸秆-苜蓿-黄贮型浓度最高,而后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日粮组成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量,以精料-秸秆型与精料-秸秆-苜蓿型之间差异显著;不同组成日粮的粗脂肪含量精料-秸秆-苜蓿型与精料-秸秆-苜蓿-黄贮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组成日粮的粗蛋白质含量精料-秸秆-黄贮型与精料-秸秆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精料-秸秆-黄贮型与精料-秸秆-苜蓿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精料-秸秆型与精料-秸秆-苜蓿-黄贮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精料-秸秆-苜蓿型与精料-秸秆-苜蓿-黄贮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日粮组成不同对干物质消化率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表现为精料-秸秆-黄贮型与精料-秸秆-苜蓿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组成的日粮对DOM和NDF的消化率影响不大,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由精料、秸秆、苜蓿、玉米黄贮饲料等构成的营养水平一致的肉牛日粮中,饲料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其中精料-秸秆-苜蓿-黄贮型组成的日粮的能量利用效率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最高,表现出了饲料组合效应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