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一种高度致死和传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Ⅰ型DHV全基因组序列03D株和C80株,采用PrimerPremier 5.0软件设计并合成了覆盖整个全基因组6对特异的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Ⅰ型DHV弱毒株A66全基因组的各片段,其中,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的扩增是通过RACE方法获得。将扩增产物分别克隆于pMD-19T载体中进行测序,并利用DNAStar软件对A66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如下:本研究对Ⅰ型DHV A66弱毒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定(GenBank登录号:DQ886455)。研究结果表明,不含poly(A)尾巴的A66株的基因组全长为7704个核苷酸残基,包括626个核苷酸残基的5′端非编码区(5′UTR)、6750个核苷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ORF)和3 14个核苷酸残基的3′非编码区。将A66株与GenBank公布的其它DHV-Ⅰ全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除了90D和04G两株变异参考株外,A66株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与其它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4.5%~99.7%;A66株ORF的核苷酸序列与其它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4.3%~99.7%,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7.3%~99.6%。证实Ⅰ型DHV病毒基因组的一级结构高度保守。根据毒株间全基因组、ORF和VP1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建立系统发生树,从系统发生树上可以看出,A66株和其它Ⅰ型DHV参考毒株大致可分为A和B两个大的基因群,A基因群包括A66株及中国、美国、欧洲国家和韩国等30株Ⅰ型DHV,B基因群包括1990年和2004年在中国台湾分离的两株变异参考毒株90D和04G株。A66弱毒株与C80弱毒株、JX强毒株在进化上的关系最近,处在同一个小分支内。参照A66株的RNA聚合酶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建立了适合Ⅰ型DHV的快速检测的逆转录套式PCR方法(RT-nested-PCR)。通过对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弱毒株A66或强毒株R85952进行反转录套式PCR检测,结果均能扩增到304 bp的条带,而正常鸭胚、健康鸭肝、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新城疫病毒、法氏囊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鸭源大肠杆菌、鸭疫里氏杆菌和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一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00 pg,二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 fg,第二次扩增的敏感性提高了10~5倍。该方法初步地应用到临床病料的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相一致。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逆转录套式PCR技术用于DHV-Ⅰ的检测,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鸭肝炎的临床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该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