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首先针对样品进行了拮抗菌株的初筛和复筛。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高效广谱拮抗菌进行了菌株的初步鉴定、菌株的基因改造、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菌株发酵液大棚防病效果这几个方面的研究。采用样品稀释法进行拮抗菌株的分离,共获得了31株拮抗菌株。其中的一株广谱拮抗菌D2菌株,其对番茄灰霉病的抑制效果尤其明显。通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进行了菌株的初步鉴定,菌株D2为芽孢杆菌属。从质粒pUC1965中得到了含有几丁质酶基因的6.5kbDNA片断,将该基因片段与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质粒pBE2连接,获得了重组质粒pBE2-chib。将重组质粒转入芽孢杆菌D2中获得了工程菌株D2-chib。几丁质平板实验和几丁质酶基因的PCR检测表明几丁质酶基因被成功转入D2菌株。构造好的工程菌株和原始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抑制率分别为91.8%,86.7%,工程菌株和原始菌株的抑病作用相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几丁质酶活在530nm时测定,D2-chib菌株原始粗酶液酶活(平均值)为4.06U/ml,是原始菌株酶活的33.8倍,显著地提高了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效果。在此基础上又对工程菌株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分析找到了最优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1%葡萄糖,2%蔗糖,1%酵母膏,4%黄豆饼粉,3%麸皮,0.04%MgS04,0.4%CaCl2。各个培养基因素对发酵液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葡萄糖>蔗糖>CaCl2>麸皮>酵母膏>黄豆饼粉>MgS04。最优的发酵条件为:5%的接种量,接种种子液的菌龄为24h,摇瓶装液量30ml,发酵液初始pH7.2,最佳发酵时间为48h。各个发酵条件对发酵液活性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发酵液初始pH值>细菌接种量>种子液菌龄>摇瓶装液量。在最后试验部分本研究把工程菌株的发酵液应用到番茄温室大棚中。结果表明其抑制番茄灰霉病的效果显著,并且找到了最合适的发酵液稀释倍数,100倍的发酵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的抑病率达到91.34%。通过动态监控番茄叶面和土壤中芽孢杆菌的总数,发现芽孢杆菌可以成为优势菌群,并且在植物的生长周期中可以稳定大量存在。这提高了抑病的时效性,减少了农药的喷施和对农作物的污染。并且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较好,在防病的同时还对植物有促生作用。因此,芽孢杆菌D2-chib是一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广谱拮抗促生根际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