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夏关系是金朝与西夏对外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夏关系的研究对于理解金与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主导的政权以及12世纪中国的政治格局、民族关系、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金夏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专题性质研究,重点考察金夏交聘制度与礼仪、金夏使节、金夏经济互动、其他政权对金夏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意义,对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类介绍,总结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阐明本文的基本思路、框架以及创新点。第一章金夏交聘制度与礼仪。研究发现夏崇宗李乾顺在金灭辽战争过程中,并非完全出于不忘辽夏“旧盟”和“甥舅”关系,而是适时根据辽金情势变化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抉择。金夏交聘制度与礼仪的沿革大致经历了草创时期、金熙宗完善时期以及金夏末期“新定夏使仪注”三个过程。其中,金夏交聘制度礼仪在金熙宗时期走向完善的背景原因主要有金宋关系的发展、金熙宗个人因素等,而金夏末期仅是名义上约为“兄弟之国”,并未改变金夏“君臣”关系的实质。金朝接待西夏使节的职能机构主要有:专门负责在疆界迎接西夏使节“三节人从”的接伴人员、专门负责接待进京外国使节的驿馆、专供使节暂时休息的馆舍燕宾馆(恩华馆)、在京城内专门用来接待外国使节的馆舍会同馆。最后指出,西夏出于保护经济、安全利益,维护自身尊严,确保使节队伍出使任务成功完成等目的,对使节的贸易活动、携带物品数量、言谈举止、礼物互赠、上下级关系、挑选人员等行为都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规范。金夏交聘的礼仪主要有:接伴礼仪、送伴礼仪、馆伴礼仪、入见仪、曲宴仪、朝辞仪。大致而言,西夏使节的地位低于宋朝使节,与高丽使节相当。第二章金夏使节的群体考察。金夏使节大致可划分为两种:根据相关礼仪程式定期向对方派遣的常使、为了解决临时纠纷或商议重大事务的泛使。其中,常使主要有正旦使、生辰使、贺即位使等,泛使主要有报谕使、议和使、谢恩使等。金朝遣往西夏的使节以五品为主,低于其遣往宋朝的使节品阶(以正三品为主),也没有严格地正副使之别,一般只有正使,大致与遣往高丽使节情况相当。金朝遣往西夏的使节出身背景主要有宗室、女真贵族、契丹降臣、汉臣。西夏遣往金朝的使节也多贵族、名臣,且特别重视使节个人材干。第三章金夏缘边叛服史事考。主要对金夏缘边叛服的吐蕃首领、契丹将领以及宋臣等相关史事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分析。归纳出影响金夏缘边叛服事件的因素主要有:金与西夏政治军事势力的消长引起的缘边叛服不常;金宋战争和金宋“天眷议和”引起的金夏缘边震动;金与西夏各自内政导致的叛服事件。指出这些缘边叛服事件不仅是金夏互动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视为是金夏之间,甚至金夏宋契丹间政治势力此消彼长的晴雨表。第四章金与西夏经济交流。提出金夏交流的途径主要有:朝贡与回赐、会同馆贸易、榷场贸易以及都亭贸易四种。发现金朝输往西夏的主要物品是粮食、丝织品等,而西夏输往金朝的主要物品是珠玉、畜产品与毛织品等。金与西夏的经济交流如下几个特点:一、由于与南宋地理上隔绝,西夏对金朝的经济依赖性增强;二、西夏猖獗的青白盐“走私”在金朝时期得到遏制;三、金夏经济交流中出现了不少来自南宋等地的“外来产品”。最后指出,金夏贸易在规模上远远不及宋夏和宋金贸易水平,这种贸易“盈缩”变化对西夏的内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章其他政权(民族)与金夏关系。提出西夏与耶律大石并没有实现“联合”反金。金宋战争时期,金与西夏在政治上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金朝总是表现地“出尔反尔”,但西夏仍在金朝主导的秩序之下,实现了疆域的最大化。南宋为了牵制金朝,一直试图与夏通好,却收效甚微。文章最后还提出西夏未曾向南宋派遣使者等新观点。结语主要是在前五章的研究基础之上,梳理出金夏关系的历史分期,并对金夏关系每一阶段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