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和探讨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2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在有冠脉损伤组和无冠脉损伤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1.524例川崎病患儿中非冠脉损伤组433例,冠脉损伤组91例,男70例,女21例,男性是女性的3.33倍。2.在有冠脉损伤组和无冠脉损伤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分析显示:年龄<1岁、男性、初次使用丙种球蛋白时间≥10天、热程≥10天、血红蛋白<100 g/L、白蛋白<35g/L、CRP>100mg/L、红细胞压积、C4、C3、CD3+、CD3+CD4+、CD4+/CD8+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OR=2.484,95%CI(1.361-4.536),P值=0.003]、CRP>100mg/L[OR=1.819,95%CI(1.021-3.241),P 值=0.042]、血红蛋白<100g/L[OR=4.998,95%CI(2.706-9.231),P 值=0.001]、热程≥10 天[OR=3.026,95%CI(1.477-6.200),P 值=0.002]、白蛋白<35g/L[OR=1.907,95%CI(1.001-3.632),P值=0.049]是KD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热程≥10天、血红蛋白<100g/L、CRP>100mg/L、白蛋白<35g/L与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显著相关,且热程≥10天与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严重程度相关。第二部分川崎病复发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和探讨川崎病复发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33例复发川崎病病例,比较初发时和复发时的临床资料,并选取未复发KD病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33例复发组川崎病患儿中男性是女性的2.3倍,初发时3岁以下占87.88%,中位年龄为1.58岁,复发时1~5岁占81.81%,中位年龄为3.33岁,复发患儿年龄间隔为0.25~5.42年,平均复发间隔为1.52年,复发组初发的热程高于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状动脉直径Z值在初发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前,血沉升高[OR=1.037,95%C1(1.004-1.071),P 值=0.027],乳酸脱氢酶升高[OR=1.015,95%C1(1.007-1.023),P值=0.001]两者为川崎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发KD在初发时年龄一般在3岁以下,多在1.5年内复发,复发KD在复发时较初发时热程缩短;冠脉损伤不是KD复发的高危因素,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前,血沉及乳酸脱氢酶升高与川崎病复发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