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祛湿化瘀通络法预防股骨干骨折早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5年2月-2016年2月,将8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住院14天,入院后第4天行手术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祛湿化瘀通络方预防DVT形成,对照组不服用中药。检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第1,3,7,13天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在入院后第3,7,13天行患肢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DVT的发生率。通过两组间实验室指标和DVT发生情况的对比分析祛湿化瘀通络法预防股骨干骨折早期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及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两组各40例患者中,试验组3例发现DVT(7.5%),分别于入院后第3天发现1例、第7天发现2例;对照组10例发现DVT(25.0%),分别于入院后第3天发现3例、第7天发现6例、第13天发现1例。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入院后第3、7、13天D-D含量对比,试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3、两组间入院后第3、7、13天hs-CRP含量对比,试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4、在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入院后第3天两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对比,试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第7天两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对比,试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3天两组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HCT对比,试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5、试验组中3例出现早期腹泻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出现其它不良事件。结论:中药祛湿化瘀通络法具有改善血液纤溶活性及高凝状态、改善静脉血流淤滞和高黏滞状态、降低hs-CRP水平及DVT形成风险的作用,对股骨干骨折后早期DVT形成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