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翼状胬肉(Pterygium)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以睑裂区增生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组织血管横跨角膜缘呈三角形长入角膜为主要特征,可伴有炎症、新生血管、色素沉着等改变。可能发病于单眼或者双眼,鼻侧多见,但也可见到颞侧甚至双侧发病的患者。一般早期不引起患者明显的自觉症状,仅有轻度异物感、眼红或干涩感,病变侵及瞳孔区时则会引起失明。临床上一般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并可联合自体结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局部使用丝裂霉素等方法减少术后的复发。翼状胬肉的诱因可能是紫外线照射、烟尘、风沙等外界环境的刺激。研究发现结膜组织弹性纤维变性、炎症因子、角膜缘干细胞受损、眼表环境改变及过敏反应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至今,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仍在研究中。
K17是一个增殖性疾病相关蛋白,在许多异性增殖相关的疾病中呈强阳性表达。众所周知,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伴随着细胞增殖。K17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之前未有报道。在正常结膜及翼状胬肉组织中,我们发现K17在组织上皮细胞的基底层表达。通过比较正常结膜、原发性翼状胬肉及复发性翼状胬肉中K17的表达差异,发现K17在所有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膜,并且在复发性翼状胬肉中,K17的表达量最高。这些结果证明K17在翼状胬肉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本课题研究了importin13(IPO13)在正常结膜及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表达位置和K17十分相似,也在组织上皮细胞的基底层。IPO13在正常结膜、原发性翼状胬肉及复发性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差异趋势也和K17一致,提示IPO13可能与K17的调控相关。体外培养翼状胬肉上皮细胞,进一步研究K17在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的调控机制。通过慢病毒侵染及Realtime-PCR、Westernblot、免疫荧光等技术手段检测,发现KnockdownIPO13可以抑制K17的表达。IPO13作为importin-β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负责其他蛋白转运入核,本身无DNA结合域,不是调控因子。推测IPO13是通过促进K17相关调控因子的细胞核定位间接调控K17的表达。因此我们研究了IPO13对两个经典的K17调控因子Gli2和c-Jun的细胞核定位的影响,发现IPO13可以有效的影响c-Jun的细胞核定位。这些实验结果证实IPO13可通过调控c-Jun的转运入核,从而影响K17的表达。对K17调控机制的研究可能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发现K17在正常结膜及翼状胬肉中的差异表达,在翼状胬肉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且进一步阐明了IPO13可通过调控c-Jun的入核转运从而调控K17的表达。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