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稻飞虱迁入始见期和种群消长的影响

来源 :中国计量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66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飞虱主要包括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我国水稻产区具有长距离迁飞特性的害虫之一。近年来稻飞虱连年暴发,对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稻飞虱的发生具有迁入时间早,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等特点。气候条件是影响稻飞虱大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温度是关键因子之一,直接影响稻飞虱田间种群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本文以全国各稻区监测站点13年(2001-2013年)的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虫情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稻飞虱在我国的迁入始见期分布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并结合我国南部各稻区白背飞虱迁入始见期虫源地的轨迹分析结果和虫源地气象资料,探究稻飞虱虫源地的气温与始见期是否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并在室内通过模拟自然升温条件下的高温暴露对褐飞虱存活、产卵特性、后代存活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明确褐飞虱对高温的耐受性,为褐飞虱种群的发生预测及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2001-2013年我国稻飞虱迁入始见期分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我国的迁入始见期分布特征进行空间分析,对2001-2013年(21世纪初)褐飞虱迁入平均始见期与1977-1995年(20世纪末)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每年3月起从境外终年繁殖虫源地陆续迁入我国,白背飞虱的迁入始见期早于褐飞虱,随着时间的推进,迁入成虫地区逐渐向北扩展。稻飞虱迁入始见期的分布在我国的东西部地区存在着差异,同一纬度,东部的始见早于西部。2006、2007、2008年各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迁入始见期整体呈提前趋势。相比于1977-1995年,2001-2013年华南稻区褐飞虱始见期提早,江南稻区的始见情况相反,而长江下游稻区则无明显变化。稻飞虱迁入始见提早,往往会导致在迁入地繁殖代数增加,为后期暴发提供充足的虫量基数。因此,研究稻飞虱在我国的迁入始见期及其推移进度对稻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温度对白背飞虱迁飞始见期的影响通过对各代表站点始见期与相对应虫源地前期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龙州和太仓外,其他所有站点始见期与虫源地气温均无相关性。龙州始见期与虫源地区域31(越南北部河内)的2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578*),即表明越南北部河内2月平均气温越高,龙州始见期越早。2008年越南河内2月平均气温是2001-2013年最低年份,仅为14.59℃(比平均值低3.96℃),龙州的始见也比平均始见期迟7 d,而2月平均气温最高年份的2009年,龙州始见比平均始见期提早了5 d。在大发生年份2007年,越南河内2月平均气温也比平均年高出3.38℃,龙州始见比平均始见期早12 d。3、短时高温暴露对褐飞虱存活和生殖特性的影响为了明确短时高温对褐飞虱成虫存活和生殖特性的影响。将褐飞虱初羽化24 h内的成虫在不同温度(33、35、37、39、39.5和40℃)下暴露2 h后转至室温(25℃)饲养,随后研究其存活率、产卵量及后代存活能力是否发生变化。33-37℃对褐飞虱雌雄虫的均无显著影响;而39-40℃下暴露2 h,雌雄虫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其中39.5℃下暴露2 h,雌雄虫存活率均低于50%,40℃下暴露2h,雌虫存活率仅为4.5%,雄虫的存活率为6.7%,且成虫存活时间不足24 h;高温暴露对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也有明显的影响,33、35、37、39及39.5℃分别暴露2 h,每雌产卵量由对照的365.5粒显著下降至165.4、194.6、146.7、301.6和234.7粒;高温暴露对褐飞虱后代孵化率和性比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后代总存活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上升,F1代若虫总存活率由对照的80.4%下降至61.8-75.5%;40℃下褐飞虱停止产卵活动。此外,高温暴露还能使褐飞虱的产卵节律和孵化节律发生变化,经39.5℃高温暴露2 h后,其产卵高峰期和后代的孵化高峰期推迟。在39-40℃高温暴露下,褐飞虱成虫存活及产卵量和后代总存活能力显著下降,39℃及以上高温对褐飞虱存活与生殖具有一定的威胁。
其他文献
1目的:通过检测父方来源而母方印记的遗传印记基因PEG10 (p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10)在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和难免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组织学定位,研究PEG10在
人α-乳清白蛋白(HLA)是一种小分子量的酸性Ca2+结合蛋白,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促进幼儿的神经发育、调节睡眠、刺激人体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新近的研究发现,
研究目的: 建立弓形虫P24基因缺陷型虫株,并对缺陷型虫株建立的条件进行探索。 研究方法: (1)弓形虫P24基因敲除转染质粒pGB/P5-P3的构建根据TgP24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