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SB反应器中碳氮比对脱氮效能的影响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x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氮污染对人类及环境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全国污染源监测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UASB反应器进行了高含氮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力求在试验中找到最佳碳氮比达到最高的脱氮效率,以期为在工程应用中碳源和氮源的选取及厌氧反应器的合理设计提供有意义的探索。在中温(37±2℃)和pH中性的条件下,利用UASB反应器分别进行了硝酸根甲醇废水、亚硝酸根甲醇废水以及硝酸根、亚硝酸根和甲醇混合废水的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UASB反应器处理硝酸根甲醇废水:在启动培养阶段,COD进水浓度由1190mg/L提高至5135mg/L时,COD去除率从40.6%增加至98.7%。在稳定运行阶段和污泥失活阶段,固定COD进水浓度为5135mg/L,当C/NO3--N比由70:1降至3:1过程中,COD、NO3--N和TN去除率分别在90%、97%和80%以上;当C/NO3--N比降至2:1和1:1时,NO3--N去除效果受影响不大,但COD和TN去除率分别降至50%和20%左右,出水TN成分主要为NO2--N。由试验得知,当C/NO3--N比为3:1时,COD、NO3--N、TN去除率和TN去除量分别为97.1%、99.8%、84.3%和1443.5mg/L,系统的脱氮去碳效果最佳。UASB反应器处理亚硝酸根甲醇废水:在启动培养阶段,COD进水浓度由1190mg/L提高至5135mg/L时,COD去除率从25.9%增加至98.3%。在稳定运行阶段和污泥失活阶段,固定COD进水浓度为5135mg/L,当C/NO2--N比由70:1降至9:1过程中,COD、NO2--N和TN去除率均在97%以上;当C/NO2--N比降至8:1和7:1时,COD、NO2--N和TN去除率下降较快,均降至50%左右,出水TN成分主要为NO2--N。由试验得知,C/NO2--N=9:1时,UASB反应器内的COD、NO2--N、TN去除率和TN去除量分别为97.2%、99.9%、98.4%和561.1mg/L,系统的脱氮去碳效果最佳。UASB反应器处理硝酸根、亚硝酸根甲醇废水:固定COD进水浓度5135mg/L,当C/N=10:1时,NO3--N与NO2--N混合比的变化对系统脱氮去碳效果无影响;当C/N=5:1,NO3--N/NO2--N=0.2时,反硝化细菌的活性大大下降,对系统氮源和碳源的去除量较少,大部分碳源通过产甲烷作用去除。
其他文献
<正>新古典金融学的隐含假设任何学科或者理论每前进一步,分歧与争论便如影相随。金融学的发展也不例外。起初,和其他经济学分支一样,在十分严格的假定条件下,金融学形成了相
<正> 美国学者摩尔根认为希腊人的“民主观念是从氏族制度沿袭下来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要比提秀斯、梭伦和克利斯提尼这三位人物更为古老,“他们都没有想改变从氏族
网络的媒体属性日益凸显,有必要对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竞争态势进行系统性研究。借助于整合生态位理论范式和"使用与满足论"而构建的研究框架,本文采集经验数据对四种新旧媒体满
<正>在目前的投资环境下,投资人往往是先选择平台再选择项目,对平台依赖度大,因此平台无形中充当着风险投资把关的角色几年前,红岭创投在行业普遍缺乏垫付承诺的背景下打起"
期刊
基于地铁列车线缆布线的复杂性及其对车辆整体安全性、可靠性和品质性的要求,系统阐述了列车线缆布线的总体原则,以及底架布线、车顶布线、车辆间跨接布线3种设计方案。同时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因其具有自换相能力、可以独立调节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并且向无源系统供电等优点,能弥补传统高压直流输电(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存在不
利用最小数原理 ,给出了多项式带余除法定理证明的注记 .将整数的带余除法定理和多项式的带余除法定理的证明方法联系起来
从提高《汽车文化》公选课教学效果和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出发,分析了"汽车文化"课程教学各环节存在的弊端,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汽车文化教学改革的途径。
以AVR单片机ATmega16作为主控制器,结合超声波发射、接收模块DYP-ME007,巧妙地利用AVR单片机特有的输入信号捕捉功能,实现3cm~3.5m的非接触式距离感测,并实时显示距离和报警。
本文是一篇展示中国软科学三十年发展状况的研究文章。“软科学”(Soft Science)是由日本学者首次使用的词组,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引入并迅速得到发展。成思危先生(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