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铸造铝合金的流变充型与流变补缩能力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i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绿色制造、低碳经济的发展,铸造产品向高精化、轻量化、复杂大型化转型,为减少缩孔缩松等铸造缺陷的形成,以挤压铸造为代表的加压流变成型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加压流变成型方法是具有流变特性的包含纯液态和固液混合半固态合金熔体在压力作用下进行充型、补缩和凝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合金熔体在压力作用下发生流变与凝固的耦合作用,从而带来组织细化、补缩和偏析减小等有益效果。然而,目前这种压力作用下流变与凝固的耦合作用对充型与补缩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准确了解,更谈不上有效控制。本文以铝合金为对象,基于加压凝固条件下停止流变机理和条件,进一步研究挤压铸造铝合金的流变充型与流变补缩行为,为挤压铸造生产大型铸件的模具设计和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有效减少缩孔缩松缺陷的形成。得到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首先设计挤压铸造阿基米德螺旋线实验,研究圆管内铝合金的流变充型和流变补缩行为。分析沿螺旋线长度方向不同位置处初生α-Al相及共晶组织的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螺旋线长度的增加,初生α-Al相由细小的蔷薇状、颗粒状结构变为粗大的板块状结构,其体积分数由45.57%增大到70.35%,停止流变的固相分数高达70.35%,证明实验压力促进了包含纯液态和固液混合半固态合金熔体的流变能力;共晶Si相由细小的颗粒状、蠕虫状结构转变为粗大的片状、针状结构,且共晶Si颗粒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2)根据不同流变体的流变特性及其力学分析,揭示了挤压铸造铝合金的停止流变机理为:随着凝固的进行,合金熔体温度逐渐降低,流变阻力逐渐增大,而同时流变驱动力因摩擦消耗逐渐降低,当流变驱动力不能克服流变阻力时,流变速度快速减小而停止流变。(3)通过谐波法求解一维耦合热传导——热对流方程,得到温度的沿程衰减规律,进而求出流变阻力的沿程增大规律;另一方面求解压力的沿程衰减规律,结合合金熔体的停止流变机理和条件,从而建立了挤压铸造铝合金的流变充型距离数学模型。验证实验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最大相对偏差仅为8.2%。与现有的充型能力模型相比,本文的流变充型距离模型在预报精度及适用范围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性。(4)针对长径比较大的杆架类零件,根据凝固原理中的平方根定律推导得到补缩通道直径的沿程变化规律,结合流变过程中的压力损失、非牛顿流体的流变阻力以及停止流变补缩的条件,建立了杆架类零件挤压铸造的流变补缩距离数学模型。验证实验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最大相对偏差仅为6.61%。而关于杆架类零件挤压铸造的流变补缩距离预报模型还未见报道。(5)针对高径比较小的盘类零件,考虑高度方向的热传导,结合凝固平方根定律,根据半径方向的流变驱动力不能克服流变阻力而停止流变的条件,建立了盘类零件挤压铸造的流变补缩范围数学模型。验证实验表明:该模型计算的流变补缩距离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最大相对偏差仅为11.8%。而关于盘类零件挤压铸造的流变补缩范围预报模型还未见报道。(6)根据建立的流变充型距离及流变补缩距离理论模型,揭示了主要工艺参数对充型缺陷和致密度的影响规律:适当增大外加压力和流变速度,均有助于改善包含纯液态和固液混合半固态合金熔体的流变性能,从而增大合金熔体的流变充型和流变补缩距离。此外,增大补缩通道初始直径可以减小压力降,从而增大流变补缩距离。最终得到充型完整、表面光洁、无缩孔缩松缺陷的致密铸件。(7)进一步研究盘类零件挤压铸造的流变补缩范围模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重点分析沿半径方向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而验证加压流变的补缩规律。结果表明:材料密度、硬度及拉伸性能均随着流变半径的增大而降低,这充分说明了沿流变半径方向,流变补缩驱动压力逐渐降低,而材料的流变抗力却逐渐增大,随着流变半径的增大流变补缩驱动力与材料流变抗力的差值越来越小,甚至变为负值,该过程补缩由完全补缩变为不完全补缩。
其他文献
近几年,全球主要的信息技术强国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现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移动通信、物联网、供应链安全管理、资产交易等多个行业。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等各种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的重点关注。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时特意讲到,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未来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自主创新技术的重
本文针对四维航迹运行概念下航迹精确跟踪控制问题以及航空器航迹与姿态控制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其科学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航空器运动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及可测状态数据进行航迹跟踪控制和航空器姿态控制,规避了基于模型控制方法的复杂性与鲁棒性问题,拓展了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和迭代学习控制的应用领域,同时为四维航迹跟踪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针对城市对之间初始四维航迹的精确跟踪控制问题,提
隧道支护与围岩不良接触是诱发结构开裂等病害的重要原因,严重时会威胁结构安全性。本文以支护与围岩不良接触状态对衬砌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围绕支护与围岩不良接触状态检测方法、衬砌结构安全性影响及评价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论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支护与围岩不良接触状态的成因特点,利用正演模拟结合物理模拟试验验证,总结了支护与围岩不良接触状态
二元过渡金属硼化物的本征脆性和较差的抗氧化性是其在高温极端环境下应用的主要障碍。通过在二元过渡金属硼化物中引入ⅢA和ⅣA族元素(Al、Si等),形成层状结构的三元过渡金属硼化物(MAB相),有望改善其本征脆性,提高韧性和抗氧化性能。MAB相材料是一类新型的三元层状过渡金属硼化物,其中M为过渡金属元素,A为ⅢA和ⅣA族元素,B是硼元素。已发现的MAB相化合物主要包括:Cr2AlB2、Cr3AlB4、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系统与环境交互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迫切需求,面向复杂多变环境下准确、实时的机器人位姿估计成为了研究热点。同时定位与建图技术(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实现机器人自主化的关键技术,目前典型的SLAM算法仍然需要解决如何让机器人在包含自然和人为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自主运动和工作的问题。相比于室外机器人,室内服务机器人拥有更加广阔
目的:探讨治疗膀胱白斑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总结205例膀胱白斑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传统组治疗方法(经尿道膀胱电切至浅肌层,手术切除范围为病变的膀胱黏膜白斑,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经尿道膀胱电切至黏膜及黏膜下层,手术切除范围为病变的膀胱黏膜白斑并周围的2cm膀胱黏膜,术后不行膀胱灌注化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膀胱白斑在术后出血、疗效及复发率方面较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文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odel-Free Adaptive Control,MFAC)理论对城市交通网络信号控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城市交通网络的信号控制不再依赖交通网络的模型信息,仅利用城市交通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即可进行交通信号控制器的设计。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总结如下:一、针对城市交通网络中存在一个拥堵区域,并导致交通负荷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FAC的单区域
高速铁路作为人民群众优先选择的,具有快速、舒适、准时、实惠且安全特点的出行工具,目前在国内交通出行领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信号系统车载设备是负责运行控制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控制和通信等功能将线路、车站、动车组列车有序的配合起来,以保证动车组列车安全可靠并高效率的在线路上运行。高铁系统复杂的电磁环境给信号系统车载设备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通过分布在列车各个位置的通信、控制及天线端口完成对列
曲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充分利用了材料性能,将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性能通过剪力连接件组合成整体共同参与受力,具有自重轻、抗扭刚度大、跨越能力强、施工周期短等优点。但是由于曲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的特殊几何形式,其复杂弯扭耦合受力行为有别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直线梁桥的受力行为,其随时间发展的演化特征显著影响全桥的时间依存受力行为。论文针对曲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的弯扭耦合受力行为及其长期受力性能开展了较为
轨道交通以其安全、快速、准点、运量大、绿色等特点,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当前,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出行方式,在满足出行需求、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构建绿色城市和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随着轨道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运营环境日趋复杂,超大规模客流日渐常态化,准确实时获取轨道交通客流时空分布情况及客流演化规律,在突发事件下引导乘客选择合理出行路径,降低路网客流运营压力,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