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87年将“写作”纳入我国大学英语测试以来,学生的写作成绩不理想,平均分始终在5-7分之间徘徊(满分为15分)(蒋家平,1995:23)。而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主要形式为书面形式,即写作(束定芳,2004)。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英文写作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十分重要。由此看来,迅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已成为时代之需、社会之需。与传统的“结果法”相比,“过程法”注重写作过程本身,即学生要经历写前、写作和修改等阶段;同时“过程法”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以学生为中心;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使写作变得更“自由”,由此减少了学生的写作焦虑;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认知能力。国外不少研究者(Emig,1971;Zamel,1982;Jones,1985;Diaz,1985)将“过程法”分别运用于一语和二语课堂,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国内研究者(文秋方,1999;张在新,2000;邓鹂鸣,2003)分别从影响因素、写前阶段以及系统操作模式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获得了解决对策。“过程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推崇,然而仍然有人对这一方法提出质疑,甚至主张放弃“过程法”而选择传统的“结果法”。本文旨在将“过程法”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以期检验“过程法”在不同地区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可行,从而获得是否应该将“过程法”进一步推广实施的有效支持。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过程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可行吗?2、“过程法”在多大程度上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所接受?3、“过程法”能否在写作教学中进一步推广?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来自大学一年级两个班的104名学生。学生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采用同一种教材,由同一个老师任教。在三个月的实验期间,实验班运用了“过程法”,而对照班使用传统的“结果法”。在本实验过程中,使用了三种研究工具:调查学生对写作态度的问卷、前测试成绩、后测试成绩。最后通过分析研究数据,作者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大大提高;2)实验班的学生在限制时间的情况下也能出色地完成写作任务。由此,笔者推断出“过程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是可行的。作者期望本研究能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自信心,并促进“过程法”能更进一步地推广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