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技术理论化”方法,对晚明至中华民国时期江南造园技术的文本化、数学化、标准化、学科化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文本化方面,对造园文本中有关具体的园林营造技术进行解读;数学化方面,探究文本中的数量和数理,并分析中国传统思维对技术语言记录和描述的作用;标准化方面,从原材料的计价到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入手,再到营建阶段比较重要的木作、石作、花木移植、叠山理水,研究园林主要造园工序中标准的把控;学科化方面,传统工匠转变成近代具有专门学科知识的工程师,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助力因素就是建筑行业包括园林建筑行业的学科的成立,传统工匠转变成具有专业素养的设计师和施工者,促进了园林建筑学科的发展,反过来,由于近代园林行业开办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又进一步加快了传统工匠的近代转型。所以说,传统园林工匠的近代转型为园林行业提供了原始的人力保障,转型之后进入高校执教和学习的园林人才又为园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价值,与此同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传统的建筑文献再一次展现了新的价值。无论是传统的学者型工匠还是工匠型学者,在近代园林教育中都是园林专业的专业人才,可以说,近代园林专业学科的建立对传统园林文献、传统园林建筑技术、传统工匠、传统学者都有重要意义,这几个要素都在互相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