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代社会逐步来到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大数据”世界。人们借助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参与社会交往、实现网上交易等。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但客观而言,网络空间里有很多法律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的新生一代和主力军,网络的虚拟性特征,让很多大学生在平常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混淆了网络和现实的概念,传统的法律意识没有在互联网中得到客观体现。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负面信息,例如网络诈骗和色情等,还有很多违法行为频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观,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育,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近年来,很多高校逐渐认识到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将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育,尤其是网络法律意识的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高校的法律意识培育工作所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网络法律意识的培育,明显呈现出与当前网络生活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状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们的法律意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社会转型导致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差,重实用轻价值,重业务能力轻综合素养。从高校自身建设的角度来看,由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方高校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重视程度、培育方式等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大学生个体角度来看,家庭关系的不同、法律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法律价值多元、网络生活习惯的多样性等,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高校必须要重视网络生活中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首先,坚持正确的原则,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指导该群体的网络法律培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作用在法律教育的全过程。其次,强化高校网络法律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地位,高校要提高对网络媒体的重视度,加强高校网络法治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法治教育内容,变革教育模式。最后,广泛调动有利的社会资源,积极探索社会各方协同普法模式,改善现实社会的道德环境,充分发挥榜样模范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加快新时代的法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