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聚焦“城乡结合部”县域特殊空间、及其在此空间中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电影作品,形成了一种中国当代电影史上对动态中的城镇、县城、县级地市这类物理性界域的一种日益自觉的、带有现场感的“空间”审视。有别于一般既定的分类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电影,这些影片中充满内在张力的“县城—城镇—城乡结合部—空间”不仅是主人公活动的背景场所,同时亦与剧变中的人互为建构、相辅相成,或者“城乡结合部”本身就是人的生存形式及其自身属性。“城乡结合部”的县域空间和其中的人呈现为既诗意又残酷的生命存在。这种对“特殊空间”的深度自觉,引出丰富多样的审美形态,在电影创作中不断发展、延续至今;其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是当代电影研究中一个有待探讨的命题。本论文立足于电影纪实美学的相关理论,从空间自觉、空间生产的视角,追朔90年代至今一群自觉聚焦“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的中国新生代导演,如何在他们的主要电影作品中对此特殊空间进行影像表达,探讨其中两种较为凸显的审美特征及其内在关联:“诗意”与“残酷”的辨证互动、及其社会内涵和可能有的文化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本论文对新生代导演创作生态环境的两大要素,即资本要素与转型中的中国电影生产体制,有一定程度的涉及。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至第五章,这四章的结构安排,一方面可从历时性角度看作是对中国县城影像发展脉络的探寻,基本上是以电影创作发展的大致顺序探讨:从“‘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的审美自觉”、“个人情感记忆空间”的现实与理想的交织、“独立制片争相把县域空间的影像表征视为一种先锋的创作要素与话语权利、”“‘县域空间’与‘命题作文’的对话”。另一方面,本论文的结构安排也可视为从共时性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影像表征的各异形态所作的审美分析与初步梳理。每一章各自代表了一个导演群体对“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的富有侧重性的空间构建与话语表达。在审美层面上大有差异的90年代后出现的新生代导演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视野投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十余年来在社会改革与变迁中最有矛盾张力的“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以诗意和残忍交融变奏的审美方式呈现出中国基层社会中物理的空间变迁与想象的县城人的精神空间历变,及其相互的关联。在具体可感的影像中,新生代导演以纪实美学的手法触及到了中国当下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最有活力的生命向往,凸现基层社会中一度被遮蔽的个体经验,捕捉县域实在的空间质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纪实美学的创作理念和技巧,使得“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及其中的人深刻联结、相互交融。这背后支撑的是他们的社会关切、精英意识和电影美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