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就产生了休闲思想和休闲文化,并对其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及其相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如何在休闲中获得充分的放松和自由,传统的休闲思想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为什么人们在看待休闲这个问题会产生如此多样的差异? 基于以上的思索,本文从对休闲文化的界定入手,从解释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休闲文化的本质是生活在不同地域中、不同族群的人在对休闲认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阐释性行为,它与特定的文化生态、价值取向、民族心理素质密不可分,是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紧接着,文章通过分析比较中西方休闲观的差异,提出二者在发展历程、哲学基础、休闲目标、休闲内容和活动性质方面都有差异,西方休闲文化根植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而中国的休闲文化根植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在休闲目标方面,西方主要寄予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宣泄的目的,而中国主要以调试心情,追求心灵慰藉为目的;在发展历程方面,中国由于善未完成工业革命,较之西方进入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进而影响其休闲观。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推论出价值取向是影响休闲文化的主导因素的假说。为了验证此种观点,文章又通过对昆明、杭州两地休闲态度及休闲行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地调查,来寻找这两个同样具有浓郁休闲文化氛围的城市的居民在休闲态度和休闲行为中表现出的异同。并提出了休闲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地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能对城市休闲文化的形成产生作用。其中地域文化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主要通过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宗教、风俗习惯、教育等发挥作用,而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客观的、次要的因素,主要是通过社会年龄结构、社会心理、社会互动及其社会文明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最后,文章结合以上的实证和理论分析,提出城市休闲文化的发展对策:把休闲教育置于核心地位,通过休闲教育来树立科学的、体现人文关怀的休闲观;同时通过挖掘城市文化特征和市民心理特征,来开发、引导、规范人们的休闲行为;最后强调在城市中营造良好的休闲空间,这其中包括从家庭、社区、社会场所、网络和城市周边游憩带的构建几个层面来营造休闲空间,真正发挥休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