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茯苓(Wolfiporia cocos)是我国重要的药用真菌,其菌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茯苓菌核及活性成分形成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对于茯苓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近年来茯苓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为其在菌核发育及活性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分子信息基础。然而,茯苓研究中缺乏简便有效的基因功能鉴定体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适用于茯苓基因功能研究的技术体系,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茯苓内源乳清酸核苷-5’-单磷酸脱羧酶基因(URA3)、茯苓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启动子、NADPH氧化酶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明确了这些基因的序列特征及结构特点。(2)选择具有潮霉素抗性基因的pCAMBIA1300-g为载体骨架。利用茯苓内源乳清酸核苷-5’-单磷酸脱羧酶基因(URA3)作为反向筛选标记,以该基因的功能结构保守区域的反向互补片段为干扰片段,分别构建了以香菇Legpd和Leactin为双向启动子的RNAi载体,及以茯苓Wcgpd为单向启动子的RNAi载体。以茯苓栽培菌株靖州28为试验材料,首次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侵染茯苓菌丝,经5次潮霉素抗性平板筛选后分别获得了稳定生长的11个异源香菇双向启动子的RNAi转化子,和10个同源茯苓单向启动子的RNAi转化子。对获得的转化子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有10个异源双向启动子的RNAi转化子和3个同源单向启动子的RNAi转化子基因URA3表达量较野生型菌株下调显著。进一步将部分下调显著的两种类型转化子分别接种于含10μg/mL5’-FOA的CYM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表明,这些RNAi转化子均能生长并且形成菌落,但野生型菌株不能生长。因此认为,基因URA3的表达已被成功干扰。(3)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来源启动子的RNAi转化子,发现异源香菇的启动子也适用茯苓的转化试验,并且双向启动子的RNAi转化子的沉默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向启动子的RNAi转化子。同时,本研究也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培养的受体材料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茯苓菌丝的不同培养方式可能会对转化效率有影响。(4)以茯苓NADPH氧化酶相关基因Nox-R功能结构保守区域的反向互补片段为干扰片段,构建了以香菇Legpd和Leactin为双向启动子的RNAi载体,并进行了遗传转化,经过5次潮霉素抗性平板的筛选后获得了5个稳定生长的RNAi转化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其中有3个转化子Nox-R基因表达量较野生型菌株下调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本课题成功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茯苓基因沉默体系,为今后茯苓基因重组、插入突变等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