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因子的影响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ro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是判断血小板活化状态的重要指标。血小板活化常应用于出血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断。既往研究认为: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可引起并加速动脉内膜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本研究观察健康兔,应用第三代抗血小板药物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肽(Arg-Gly-Asp-Ser,RGDS)抑制血小板聚集,观察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浓度和抑制率的量效关系。随后建立兔高脂血症AS动物模型,观察AS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活化指标、炎症因子的改变。再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明确在以上过程中各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GP Ⅱ 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以外的效应,为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4部分:第1部分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拮抗剂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第2部分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时血浆炎症因子的改变第3部分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拮抗剂对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体外试验)第4部分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体内实验)方法1.采用新西兰大白兔,空腹12小时后耳缘静脉采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和凝血酶作为诱聚剂,观察不同浓度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和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最大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maximum,PAG(M)]作为观察指标。 结论: 1. RGDS和替罗非班均能够浓度依赖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GDS能够浓度依赖性抑制0.03U/L的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替罗非班能够浓度依赖性的抑制0.03U/L和0.06U/L的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高脂血症时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血浆P-选择素、IL-6、IL-1β、TNF-α明显升高;淋巴细胞IL-6/mRNA、IL-1β/mRNA、TNF-α/mRNA的表达升高。 3.体外ADP和凝血酶(0.03U/L)均可以使兔血浆P.选择素的生成增多,并可以被IC50、IC80浓度的替罗非班或RGDS抑制;IC2O浓度的替罗非班也可抑制ADP诱导的P-选择素生成增多。体外ADP对兔血浆IL-6、IL-1β、TNF-a的生成无影响。 4.体外凝血酶(0.03U/L)可使兔血浆IL-6、IL-1β生成增多,并可被IC50、IC80浓度的替罗非班或RGDS抑制;体外凝血酶(0.03U/L)对兔血浆TNF-α无影响。 5.体外单独应用替罗非班或RGDS对兔血浆P-选择素、IL-6、IL-1β、TNF-α无影响。 6.本研究中,高于12.50mg/L浓度的替罗非班静脉滴注可以抑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少兔血浆P-选择素、IL-1β、IL-6、TNF-α的生成;减少淋巴细胞IL-1β/mRNA、IL-6/mRNA、TNF-a/mRNA的表达。 7.本研究中,低于3.13mg/L浓度的替罗非班静脉滴注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明显影响,血浆P-选择素、IL-1β、IL-6、TNF-α无改变;淋巴细胞IL-1β/mRNA、IL-6/mRNA、TNF-a/mRNA的表达无改变。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
目的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其治疗也渐渐成为临床难题之一。近期发现血浆置换运用于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可以快速降低甘油三酯浓度,但由于血浆置换费用高
在脑缺血的研究中发现,局灶性脑缺血能激活局部AS使其活性增强并产生神经生长因子发挥脑保护作用,若其它无缺血部位AS也能激活产生神经营养因子,将更有效的保护缺血半暗带的
研究背景: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常因起病隐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隐形杀手,对人类生存质量及社会发展构成极大危害,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公共健康的问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einoma,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肝癌为第2位肿瘤死亡原因。目前外科手术是HCC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