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促进剩余污泥酶水解的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348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城市废水产生量和下水道接管率的增加以及活性污泥系统的扩增,导致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剩余污泥的减量化研究、资源化利用成为了新的国际趋势。污泥水解过程是限制其消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强化污泥水解程度是减量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与臭氧氧化、氯氧化、机械破碎、热水解、酸、碱、外加酶和超声波等方法相比较,污泥酶水解技术不但能够缩短消化反应时间,提高污泥消化性能,节省能耗,而且反应易于控制,反应产物对环境也无二次污染。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泥酶水解的效率,本文主要针对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对胞外酶水解污泥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对SDS促进污泥酶水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考察SDS投加量、温度、复合酶配比等因素对污泥酶水解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DS能极大的强化污泥酶水解且SCOD溶出率随SDS投加量成正比增加。在50℃条件下,SDS为0.20g/g时,SCOD/TCOD从初始污泥的1.3%上升到54.3%,同时VSS去除率显著提高,最高可达43.2%。酶的投加量为60mg/g的条件下,SDS分别联合三种酶(淀粉酶、蛋白酶、复合酶)进行处理时,SDS对复合酶(蛋白酶:淀粉酶=3:1)水解污泥的强化效果最好,同时确定出SDS的最佳投加量为0.10g/g,最佳反应温度为50℃。本文通过SDS对污泥pH值和酶活力的影响研究,从更深层次了解SDS强化污泥酶水解的机理。SDS的加入提高了酶的活性,当SDS为0.10g/g时,蛋白酶活和淀粉酶活分别是单独加酶组的2.3倍和1.2倍。50℃反应条件下,单独SDS处理污泥,pH值随SDS投加量的增大而稍有升高,但稳定在7.13~7.38之间,仍符合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值范围,说明SDS促进酶水解反应速率的增大不是通过改变污泥体系的pH达到的。SDS能使污泥网络结构破坏,降低了酶被污泥包埋的机率,间接减小污泥液相中外加酶活力的损失,进而提高了污泥的酶水解效率。本文还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污泥蛋白质、可溶性糖等的溶解增强作用。污泥水解过程的前4h,SDS+复合酶组的蛋白质、氨氮和可溶性糖浓度相应的分别提高了85.4%、92.5%和64.0%。此外,污泥水解过程的前4h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以可溶性糖溶解为例,反应速率常数(K)值从空白组的0.23增加到0.41,说明SDS+复合酶的加入使得反应速率明显得到了提高。通常,污泥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吸附在污泥的表面,但是SDS的增溶作用能够使这些大分子物质溶解并转移至液相。同时,SDS对污泥聚合物溶解性的增强作用能够打破污泥基质的紧密连接结构,从而释放出更多的蛋白质和糖类。
其他文献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16年,治疗目标已不是单纯抑制病毒复制,而是经过有限疗程抗病毒、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
通过对蓄冷介质、蓄冷形式的分析,结合数据中心的具体情况,考虑保障其充放冷过程可靠运行,对一次泵与二次泵系统、蓄冷罐并联串联的优劣进行比较,最终得出数据中心使用蓄冷罐
2015年开始,P2P由于其操作简单和低门槛的优势,在房地产市场和二级金融市场持续低迷的环境下,成为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的选择。而从2017年末开始,P2P行业持续爆雷,数千家平台提现困难,甚至出现跑路和倒闭的情况。本文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研究和平台自身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出P2P平台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研究其成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作者将文章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包含了研究背景、研
目的探讨消疣汤联合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伴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CIN伴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
住房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住房需求不能满足,人们就不能幸福安康,就不能顺利地发展自我,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不同的人群对住房的需求是非同质化的,也就是住房需求是有差异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两阶段治疗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30例为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分二阶段治疗;30例为
星间链路天线驱动机构(GDA)具有长寿命、大驱动力矩、高精度指向和适应复杂空间环境的任务要求.谐波传动具有减速比大、承载能力大、传动精度高等优点,在航天、航空等多个领
综述微电子技术的历史发展和重要地位,重点介绍其新材料和制备工艺的进展,新材料方面主要介绍几种重要的化合物半导体,并对其发展问题和前景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