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结构性减速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探求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化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必然路径。长期以来,发展主义的结构观点和宏观调控的总量观点未能做到契合。基于此,本文旨在以经济扭曲核算模型为基础,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价格、资本、各类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并最终测算各行业各类型扭曲消除对于整体产出的影响以及产业间的协同效果,以期能从结构性要素配置优化的角度来联系结构调整和总量增长两种经济研究的视角。总量的宏观经济模型,一般假定要素的最优配置,也忽视了各个国家独有的产业政策带来的结构性特征。事实上,为了服务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无论是美国的调控性产业政策,还是欧洲的保护性产业政策,乃至日本的统制经济,在经济的各个行业之间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要素价格偏差,这些偏差构成了经济结构的最基本特征。而先前的结构理论,一般都过于关注结构的联结和网络特点,主要关注特定产业的影响,而忽视了结构整体效果的评估。就中国而言,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市场化改革,快速转变的经济结构,一方面受到要素价格变动下的结构转型的主导,一方面又深受国家产业政策布局、所有制结构、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特有的经济结构扭曲及改进形式。这使得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要素配置优化的提升路径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投入产出结构,本文首先用基础模型测算了中间品价格,资本、高、中、低技能劳动力这些要素价格扭曲对于整体产出的影响,进一步将扭曲测算拆分为要素配置效率改进项及非效率项——即在行业内拥趸的资本和无效劳动带来的无效率。接着通过嵌入中间品供需弹性,更细化地衡量各行业扭曲导致的相互挤压效果,并利用全球投入产出表,研究了全球贸易背景下的中国行业扭曲消除的整体影响。从结果来看,中国制造业的扭曲消除在封闭条件下并不能带来显著的产出增长,而与生产紧密关联的金融业、研发、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扭曲消除却能显著带来产出的扩张。在农业、零售贸易和其他服务业(主要是低附加值的私人服务业)中大量拥积了劳动力,导致了产出的无效率。同时这些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过高的扭曲定价也在挤压着制造业的产出水平。而在开放的国际贸易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扭曲消除可以通过国际的投入产出扩张中国产品的份额,而制造业的上游不可贸易的服务业的扭曲消除也可以通过降低下游制造业的成本而促进产出的增长。现代经济的各个产业之间加强联结和网络化的过程中,一些服务业也发展出了超越产业投入产出结构的特性,这些服务业以提升要素生产水平为导向,其表现出来的产业联结水平很弱,但是对于整体经济却至关重要。本文对这类超越投入产出结构的现代服务业进行了简要的讨论。本文最后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的效率改进路径,以及更细化的产业政策调整和先导产业定位进行了深入的政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