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消痤合剂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Ⅲ和Ⅳ度痤疮(中医辨证证属痰瘀结聚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探索一种经济安全、疗效可靠、适宜推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痤疮患者的新方法。方法:所选97例患者均来源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痤疮专科门诊(2006年3月~2007年12月),符合痤疮诊断标准,按照Pillsbury分类法,分级判断为Ⅲ和Ⅳ度的痤疮患者;并符合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属痰瘀结聚型,临床表现为皮损色红、暗红或色紫,以深在结节和囊肿为主,舌红或暗红,苔黄或腻,脉弦或滑。患者年龄在18~40岁之间,男女不限。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消痤合剂联合维胺酯胶囊(商品名:三蕊)治疗组(A组),维胺酯胶囊对照组(B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9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外用药局部治疗:0.025%维A酸乳膏(商品名:迪维霜),每晚一次。A、B组分别予以口服维胺酯胶囊,起始量50mg,Tid,服药6周后依患者病情变化逐渐减量,A组增加中药消痤合剂,口服,每日30ml,Bid,早晚饭后服用。两组的总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后第4、8、12周两组皮损的变化,并计算数目下降值、皮损评分疗效指数以及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复发率,从而作出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治疗后第4、8、12周,A组有效率为45.8%,77.1%和93.8%;B组有效率为30.6%,61.2%和75.5%。且第12周的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消痤合剂联合维胺酯胶囊对患者皮损的改善较单纯应用维胺酯胶囊更为显著。2随治疗的进行,两组受试者的皮损评分下降值均不断上升。两组间比较,治疗完成12周后,治疗组非炎症、炎症及总皮损评分下降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12周后观察痤疮的继发皮损评分,治疗组中皮疹消退后遗留的纤维性结节、炎症后暗红斑、色沉和瘢痕方面的改善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消痤合剂联合维胺酯胶囊对痤疮炎性皮疹消退后遗留的继发性皮疹的改善较单纯应用维胺酯胶囊的疗效更好。4测定治疗组的31名患者的血清睾酮(T)水平,经检验,男性患者治疗后血清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水平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表现相似,以维A酸类药物的常见症状为主,如口唇干燥、皲裂、脱屑、皮肤干燥、瘙痒等;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过12周的治疗后,对痊愈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3个月,治疗组痊愈22例,复发5例,复发率为22.7%,对照组痊愈18例,复发10例,复发率为5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消痤合剂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可降低复发率。结论:消痤合剂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可显著改善痤疮患者的皮损,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应用维胺酯胶囊,并可明显减少痤疮炎性皮疹消退后遗留的纤维性结节、暗红斑、色沉和瘢痕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性激素水平;且在治疗过程中,消痤合剂联合维胺酯胶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应用维胺酯胶囊,规则疗程治疗结束后复发率低。为结节囊肿型痤疮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小、患者依从性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