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麻哈鱼(Oncorhg chus keta Walbaum)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为我国黑龙江及其支流乌苏里江、绥芬河和图们江的特产,在黑龙江渔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现今大麻哈鱼的世界资源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开展大麻哈鱼的资源保护与生态生理研究,探讨人工增养殖的相关理论与配套技术,对进行大麻哈鱼规模化繁育和增养殖工作,提高我国大麻哈鱼生物学和人工增养殖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黑龙江大麻哈鱼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系在国内首次较深入系统地对大麻哈幼鱼不同盐度下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胃、肠、肝脏组织变化及在淡水中生存生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以淡水组(盐度0)为对照,通过对大麻哈幼鱼(体重为26.57±6.32g,全长为14.44±1.05cm)130d不同盐度(5、10、15、20)下的饲养实验,研究了盐度对大麻哈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肠和肝脏)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30dB寸,胃蛋白酶、淀粉酶比活性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肠蛋白酶比活性在盐度10组显著高于20组(P<0.05);130dB寸,盐度15组与20组胃蛋白酶比活性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肠蛋白酶比活性显著高于盐度5、10和20组。幽门盲囊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均显示对照组最高。肝中蛋白酶比活性极低,而淀粉酶、脂肪酶比活性均达最高值。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盐度10组的大麻哈幼鱼肠组织中最高。幼鱼胃和肠中蛋白酶在30d时的比活性均高于130d时的蛋白酶比活性。2.通过对大麻哈幼鱼130d的盐度(0、5、10、15、20)适应试验,研究了大麻哈幼鱼在水体不同盐度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对大麻哈幼鱼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脆性影响较小,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最高值出现在盐度10,在30dt寸,红细胞最大脆性在盐度20时,最小脆性在盐度5;在130d,,盐度对生化指标影响较大,血清中的渗透压(OSM)与钠(Na+)在盐度15、20时较高(P<0.05);血清中的氯(Cl-)随盐度的增加有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的钾(K+)各盐度处理组与淡水组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镁(Mg2+)在盐度20显著高于盐度0和5(P<0.05);血糖在盐度10时最高,盐度10与盐度5、20之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随盐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血清中的总胆汁酸(URIC)、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淡水组与其它盐度组差异显著(P<0.05),谷草转氨酶(AST)在盐度0与15间差异显著(P<0.05)。通过血清生理化学成分的测定,为进一步了解大麻哈鱼的生理生化特征提供依据。3.通过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盐度对大麻哈幼鱼消化道及肝脏的影响,实验进行了130d,分别在30d和130d,两次采样观察,结果显示:盐度对大麻哈幼鱼胃和肝组织的影响较大,对肠道的影响较小;在高盐度下,胃腺细胞较多,结缔组织及胃上皮分界明显,而在低盐度(盐度0、5)时,胃腺细胞较少,结缔组织结构不规则;在低盐度下,肝细胞有部分破裂现象,肝组织空泡化严重;在高盐度下,前肠绒毛上的杯状细胞有增多趋势,小肠绒毛密度增大,后肠的组织学观察变化不明显。4.研究探讨了大麻哈幼鱼在淡水中生存生长的适应性问题。大麻哈幼鱼在淡水培育时间10个月,根据鱼的大小适当调整饲养密度;日投喂两次,投喂量3-6%。实验结束时大麻哈幼鱼平均体重为179±5.5g。大麻哈幼鱼在淡水中生长、摄食为表现正常,但在淡水培育过程中,在幼鱼银膜化时期死亡率约为30%;发现有部分鱼出现畸形,体弯曲,眼球外凸,畸形率约10%。国内外还没有关于淡水培育大规格大麻哈幼鱼的报告,本研究可为大麻哈幼鱼在淡水饲养驯化研究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综上所述,通过对大麻哈幼鱼在不同盐度适应实验,发现大麻哈幼鱼在高盐度下消化酶活性较高;在盐度10以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处于较好状态,鱼类生理机能基本正常;组织学方面的观察可以看出高盐度组织学结构正常。可以认为,大麻哈幼鱼机体对低盐度水环境有一定调节适应能力,在淡水中可以正常生长,但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研究结果反映出大麻哈幼鱼在淡水和不同盐度的饲养条件下有较大差异,长期在淡水中生活有可能导致组织器官病理性改变,以致影响生长发育,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