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羟丙甲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HPMC)是2-羟丙基醚甲基纤维素,属于半合成材料,是由纤维素部分甲基化和部分羟丙基化而形成的非离子型醚,为白色或者类白色粉末。因其具有其他辅料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如冷水水溶性、酸碱稳定性、良好的成膜性和代谢惰性等被广泛用于缓释或控释制剂中。本实验收集国产、进口羟丙甲纤维素各4批,对其溶剂残留、聚合物结构、取代度、结晶性、分子量、黏度、凝胶化温度、含水量、外观形貌、粒径、堆密度及比表面积进行表征,寻找国产进口羟丙甲纤维素的差别。采用比较溶出曲线的方法比较国产进口羟丙甲纤维素在应用于缓释片中缓释效果的差别。并根据指标表征的结果,探讨国产与进口羟丙甲纤维素存在差别的指标对缓释效果的具体影响,为提高国产羟丙甲纤维素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研究思路与实验依据。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测定三氯甲烷残留,结果显示8批羟丙甲纤维素均未检出三氯甲烷残留。采用红外及近红外、气相色谱、X射线衍射法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凝胶排阻色谱-十八角度激光散射联用测定其结构性指标:聚合物结构、取代度、结晶性及分子量。结果显示8批羟丙甲纤维素的红外及近红外图谱不存在差别。国产厂家4批羟丙甲纤维素羟丙氧基含量分别为7.50%、7.61%、8.47%、8.78%,分子量分别为3.97×10~5、6.76×10~5、4.26×10~5、7.03×10~5;对应进口厂家的羟丙氧基含量为8.52%、8.85%、8.92%、9.39%,分子量为4.36×10~5、7.22×10~5、4.27×10~5、6.98×10~5。在结晶性上,其中国产两批在2θ=31.65°、45.35°处存在两个尖峰,其余均为弥散峰。由此可知国产进口羟丙甲纤维素在取代度、结晶性以及分子量上存在差别。采用旋转黏度计、凝胶化测定方法及卡氏水分仪测定其功能性指标:标示黏度百分比、凝胶化温度及水分,结果显示国产4批羟丙甲纤维素的标示黏度百分比分别为106%、99%、105%、100%,含水量分别为2.9%、3.27%、3.39%、3.55%;对应进口羟丙甲纤维素标示黏度百分比为89%、77%、89%、78%,含水量分别为2.94%、4.41%、3.69%、4.01%,凝胶化温度结果显示8批羟丙甲纤维素无差别。采用扫描电镜测定其外观形貌,结果显示国产厂家羟丙甲纤维素为圆条状,而进口厂家羟丙甲纤维素为片状。采用比表面积测定仪、激光粒度仪及堆密度测量装置测定比表面积、粒径及堆密度,结果显示国产厂家的比表面积分别为0.2199、0.2256、0.2783、0.2966m2·g-1,堆密度分别为0.3965、0.4096、0.3517、0.3340 g·mL-1;对应进口羟丙甲纤维素的比表面积为0.5051、0.4185、0.4533、0.4132 m2·g-1,堆密度分别为0.2600、0.2531、0.2741、0.2439 g·mL-1;粒径分布结果显示,进口羟丙甲纤维素较国产的小粒径产品分布区域广。综上可知国产进口羟丙甲纤维素在黏度、水分、外观形貌、比表面积、粒径及其分布以及堆密度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其中国产进口羟丙甲纤维素各1批应用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通过测定溶出曲线、崩解比较其缓释效果的区别。试验结果显示:在pH6.8和pH7.4溶出介质中,国产羟丙甲纤维素压制的缓释片2 h释放量达到70%左右且在1 min时片剂已崩解变形,而进口羟丙甲纤维素压制的缓释片2 h释放量为20%左右且在1 min时片剂无明显变化,表明国产羟丙甲纤维素的缓释效果较差。控制羟丙甲纤维素单一影响因素压制缓释片,通过比较溶出曲线明确国产与进口羟丙甲纤维素存在差异的指标对缓释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氧基含量低,羟丙氧基含量高,黏度大,粒径较小的羟丙甲纤维素缓释效果更好。本实验建立羟丙甲纤维素关键质量属性的评价方法,比较了国产与进口羟丙甲纤维素质量指标及其缓释效果的区别,通过单因素影响实验,建立羟丙甲纤维素关键质量属性与缓释制剂缓释效果之间的关联性,为控制羟丙甲纤维素的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