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2007年开始全面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于2008年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经历了“普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一系列发展阶段,河北省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城乡之间差距仍然较大,因而义务教育财政政策调整就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省域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很大的难度,首先要解决的是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鉴于此,本论文将县域作为出发点,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进行探索。 河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同时又是农业大省。Q县作为河北典型的农业县,面积小、人口少,是省级财政困难县。近年来,Q县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通过泰尔指数法实证分析了2008年—2014年Q县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通过分析,Q县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还存在着城乡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城区中小学班额过大、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生源数量与质量不均衡、学校空间办学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指出影响Q县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城乡教师政策不完善、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撤点并校”的影响。本文提出要保障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强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调整、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城区中小学班额,以促进Q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