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源自以色列北部Hermon的110个野生二粒小麦基因型和22个四倍体栽培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其两个不同年份和环境的种植,测定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及5种组分的营养物质含量,并进行遗传率的分析。以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GPC)两个基因GPC-B1和Fd-GOGAT连锁标记作为单体型(Haplotype),并对野生二粒小麦群体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如下:1.对野生二粒小麦群体两个环境的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性状含量的差异性和遗传率分析表明,籽粒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在两个环境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01),5种组分的营养物质含量除了总类黄酮和总酚外,在两个环境下也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01)。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在两年中表现稳定且超过50%的遗传率,说明受遗传的控制。2.在籽粒可溶性蛋白质与其它性状的网络相关关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植酸、氨基酸在两个环境下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在田间环境中微量营养呈现出较多的相关性,农艺性状与籽粒多组分营养间多呈负相关。3.在不同的野生二粒小麦单体型组别中,发现GPC-B1对籽粒可溶性蛋白质有明显加性效应,而Fd-GOGAT对籽粒氨基酸有明显加性效应。同时,两个GPC基因对穗长和芒长有显著增加,这一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穗长和芒长与氮素营养代谢密切相关。4.在2014年田间环境条件下,野生二粒小麦群体与栽培小麦群体籽粒营养组分含量的对比中,野生二粒小麦籽粒氮素营养和磷素营养的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小麦,而栽培小麦籽粒总酚和总类黄酮的含量要高于野生二粒小麦。5.对两年环境中野生二粒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含量的筛选中,发现基因型HP1籽粒氮素营养表现出极低值。同时,基因型HP143籽粒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表现出较高值。通过对两个环境下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基因型HP143存在明显的分离,且HP143籽粒多组分营养性状的含量都较高。筛选到的小麦籽粒各组分含量极端的基因型个体,将为今后小麦遗传与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的基因材料。本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含有大量潜在的氮素及多组分营养性状的遗传资源,能为进一步研究小麦籽粒多组分营养物质积累和遗传机理提供了材料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