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脑血管痉挛为其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是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葛根为一味传统中药材,自葛根素从中提取至今,己广泛运用于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两部分内容,评价葛根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一、临床试验目的:评价静脉滴注葛根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3例,在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单纯采用尼莫地平抗脑血管痉挛,治疗组给予葛根素+尼莫地平二联用药抗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I0mg,q12h,持续静脉泵入;葛根素,250ml/0.59,ivgtt, qd)。连续用药两周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第7天,第14天检测TCD、CT及相关临床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葛根素组脑血管痉挛所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头痛缓解程度均好于对照组,并且该组脑血供改善,血液吸收速度较快,预后评分较好。二、动物实验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不同时期大鼠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然后将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各时间点(假手术组、SAH3d组、SAH5d组、SAH7d组、葛根素3d组、葛根素5d组、葛根素7d组)分成7组,葛根素组在术后每天一次给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于各时间点将各组大鼠灌注一固定,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切片常规行HE染色观察,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定动脉管径及血管壁厚度。结果经葛根素治疗后,7d治疗组基底动脉内径周长明显大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P<0.05)。病理组织学表明,痉挛血管的形态学得到改善。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葛根素对于SAH后CVS的防治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其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亦通过大鼠模型得到证实,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及葛根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运用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重要的毁灭性农业害虫,目前已经入侵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及亚洲的印度,对我国构成入侵威胁。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
贝拉巴托克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民族音乐学家、民族主义作曲家,他也是20世纪音乐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是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贝拉巴托克一直把弦乐
<正>一、教学背景浙江省选用的《实验化学》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祖浩主编),教师对该选修模块的教学实践只有两年,由于教学时间为36学时,时间有限,而《实验化学》涉及的
遥远的穿孔纸带也许我们觉得计算机配置一个键盘,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上,计算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普遍是用穿孔纸带或穿孔卡片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的。如果我们追溯到
首先介绍DPGrid软件在正射影像快速成图方面的优势,通过结合武汉市主城区大比例尺影像快速生产更新的任务要求,以DPGrid软件在城市1∶2 000正射影像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
<正>(3)TFT-LCD的驱动基础①驱动时序与波形。当TFT(薄膜晶体管)门极被扫描选通时,门极加入一正电压脉冲Vg,TFT导通,若此时源极有信号VLD输入,液晶像素即加上了信号电压VLD。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对谷氨酸(glutamate)引起原代培养的脑皮质神经元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方法原代培养胎鼠脑皮质神经元,用噻唑蓝(MTT)
浅谈在"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新形势下,计量技术机构如何以深化能源计量服务为重点,积极拓展能效测试、能效对标、能源审计等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计量技术机构的技术优势,增强服
目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理核心机制之一。研究表明,诸多因素都能够引起tau的
随着全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