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及其影响,作为典型的不利冲击,早已为人们广为关注。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都伴随着石油资源的大量消耗,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外大量文献对油价波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宏观经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在逐年增加。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石油定价机制的不断改进,使得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作用已经显现,并呈逐步增强的趋势,石油安全已继粮食安全之后,与金融安全一道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课题;另一方面,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和国内的通货膨胀正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健康、平稳、有序发展的两大最为主要的不利因素,而与本次金融危机如影随形的就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因此,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找出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有效措施非常必要。
本文以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宏观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国际油价波动的历史,总结了影响油价波动的因素。在对中美两国石油消费和石油定价机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国际油价波动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国际油价和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实证研究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具体的传导渠道。同时,针对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传递的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在估计出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传递系数的基础上,考察了传递系数的结构特征,探讨并实证检验了影响传递系数大小的因素,之后,通过研究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传递的地区差异,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传递的理论成果和经验证据。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回顾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历史,根据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大背景和时间节点,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划分成5个历史阶段,发现各个阶段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特点是不同的,主要的成因也有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石油的供需形势、消费需求、生产供给、剩余产能、库存和可探明储量,分析了供需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能力;详细探讨了短期内石油供给和需求的刚性、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的影响以及石油计价货币在石油投机中的作用,分析了投机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能力;由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属性,引伸出石油的战略属性,深化了石油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分析了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能力。
其次,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中美两国石油消费和石油定价机制的比较,理论研究了国际油价波动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的演变过程。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传导机制存在很大差异,这与中国石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概括来说,中国石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决定了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油价主要通过通货膨胀、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渠道向中国经济进行传导。
再次,总结了现有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并构建了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利用国际油价和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全面考察了各个传导渠道对国际油价冲击的响应程度。为了体现SVAR模型的优越性,不但把实证结果与VAR模型下的实证结果进行了对比,而且通过SVAR模型中传导渠道的不同选择验证了SVAR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
中国的宏观经济在国际油价冲击面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传统的研究方法过高的估计了国际油价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油价冲击的脉冲响应轨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而且经济增长向零值回归的过程中会越过零值继续变化;国际油价冲击在造成经济增长下降的同时,还可能致使CPI上升,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但CPI不会在当期立即对油价冲击做出正向响应,而是有一个时间滞后,且响应在达到一个高点之后慢慢下降,逐渐回归到0值,在达到0值后还会继续向下;国际油价冲击对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长在一年后会显现较大的负面影响。得到上述结果的因为可以归结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惯性、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较小、国内油价的滞后调整、政策的过度反应、厂商的技术革新和总量经济的调整需要时间。
第四,采用菲利普斯曲线的扩展模型,估计了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传递的系数,考察了该传递系数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是一个时变的过程,且这个时变过程在1998年有一个很大的结构突变。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1993年以来发生的与油价有关的经济事件和几次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理论并实证研究了影响传递系数大小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开放程度对国际油价传递的影响非常显著,且为负,即随着开放程度提高,国际油价对通货膨胀的传递会减弱;油品进口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对国际油价的传递有增强效果,且结果非常显著;货币政策和能源强度对传递系数的影响不显著。为了进一步丰富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传递的理论成果和经验证据,又结合能源平衡表考察了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传递的地区差异,发现不同地区之间,传递系数存在很大差异,在影响传递系数地区差异的因素中,油品净调入强度、油品进口占该地区油品消费的比重、建筑业在地区油品终端消费中的比重以及油品消费强度等对油价的传递作用都有增强效果,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消费在地区油品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对油价的传递作用有削弱效果。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研究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与传统的VAR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传统的VAR模型高估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体系在国际油价冲击面前并不是那么脆弱,中国宏观经济对国际油价冲击的响应确实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即油价上涨在造成实际产出下降的同时,还可能致使CPI上升,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这个压力带来的后果还不足以与中国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惯性相抗衡。同时中国宏观经济受国际油价冲击的影响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为了体现SVAR模型的优越性,本文还通过SVAR模型中不同传导渠道的选择验证了SVAR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2.利用菲利普斯曲线的扩展模型估计了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传递的系数,并使用Chow检验考察了传递系数的结构特征,发现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存在结构变化。之后运用一个状态空间模型深入分析了国际油价传递系数的特征,发现它具有时变性。在此基础上,结合1993年以来与油价有关的事件以及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影响国际油价传递的因素。
3.在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框架下,通过面板回归估计了国际油价对28个不同地区通货膨胀的传递系数,发现不同地区的传递系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探求隐藏在这些差异背后的因为,在把各地区传递系数分组的基础上,结合地区能源平衡表理论并实证研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传递系数存在差异的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