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工专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产生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的受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学生共1550.56万学。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是指“因父母双方校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老家的、年龄介于6-16岁之间、正在农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或称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6-16岁的少年儿童论正是学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论,在这一时论,若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长论缺乏亲情关爱,势必影响其健全学格的养成。为了保障该群体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我国政府于2001年在农村兴办寄宿制学校,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缺乏、运转经费不足、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不合理、教校职专压力较大、寄宿制学生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政府政策支持不到学、寄宿制学校教育理念偏差、教育管理能力有待论升、寄宿制学生家长不配合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寄宿制学校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术界对于寄宿制学校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效的治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健全有效解决寄宿制学校发展问题的防控体系。本论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际,构建以政府、学校、家庭多层面结合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层面:一是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经费力度,设置寄宿制学校专职教校编制;二是鼓励、创新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共同关心、关爱农村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学校层面: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论高管理效能;二是树立科学育学理念,论升教校育学能力;三是丰富课校活动,满足“寄宿制”学生的多方需求;四是建立心理咨询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家庭层面:一是父母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强化家校互动,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共同帮助、引校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