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传播技术变革,都给人类和社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网络社交媒体以它的公开及时性,互动性,低门槛性等传播优势给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2011年揭开微公益序幕的“微博打拐”到淘宝公益到2014年微博上火热的冰桶挑战,再到现在流行的跑步公益,网络捐声公益以及公益直播,微公益向网民传播着微言大义,使微小的的感动和力量凝聚在一起筑成大爱,微公益自身也逐渐朝向常态化趋势发展。每一次的爱心善举都激发着当代中国人对于自我主体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思考以及觉悟,都在调动着社会良善资源的重新赋予和分配。而这一切都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才得以成为可能。微公益的出现转变了公众对于公益事业的态度,改变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格局,宣告了人人公益时代的到来。对微公益实现的动力机制和传播机制进行研究是本文的主要价值所在。文章首先探讨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微公益的内涵特征以及表现形式,之后对公共传播的内涵、特征以及对话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公共传播的视角对微公益传播实现的机制进行分析:先从媒介动因、社会动因、网民心理动因以及政策动因对其动力机制分析;然后从不同的主体,话题内容、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对其传播的结构要素进行归纳分类,其中重点分析了微公益传播的路径:以“免费午餐”微公益传播的具体实例,通过文本分析、数据统计、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中整理出微公益的传播过程。从中得出:在整个微公益传播过程中,网络舆论领袖通过建构行动和情感框架主导着公益传播议题的发起和扩散,传播的持续推进则依靠于微博圈的弱关系联结和层级的裂变式传播以及传统媒体对于主流舆论的引导。这个过程引发了多方力量的线上围观和线下参与,激发了网民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良善资源的重新赋予,从而最终引发了政府的关注和介入,使得出台了制度化的政策来保障项目的持续进行。本文最后从公众的认知、态度、行为和政策层面总结了微公益的传播效果,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对其持续性和专业性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