卟啉、酞菁及螺菁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xuyf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三明治型卟啉酞菁金属配合物由于其共轭大环体系间强烈的π-π电子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独特的光、电、磁和其它物理性质,作为新型分子在电子导体、分子磁体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等领域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以M(acac)(TPyP)和相应的M(TBPc)2在1,2,4-三氯苯(TCB)中回流合成了四个典型的轻、中和重稀土卟啉酞菁配合物M2(TPyP)(TBPc)2(M=Ce, Sm, Tb和Tm)。红外谱图中1323cm-1处的强吸收是由吡咯C=C伸缩振动引起的,归属于Pc(TBPc)2-的红外特
其他文献
聚合物光伏器件在最近十几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由于其具有的低成本,质量轻,柔性制备以及将来可能的大面积的溶液加工制备的优势。在发展迅速的新型给受体材料制备和界面工程调控中,单节的光伏器件已经超过10%的效率。然而由于聚合物光伏器件中的有机材料电荷迁移率较低,大部分的高性能器件均采用的是制备较薄的活性层和界面层的方法。因此,现在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发明新型的具有高的电荷迁移率的活性层及界面层材料,这样
核磁共振(NMR:NuclearMagneticResonance)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自1946年核磁共振现象发现以来,已有6人4次因为在这一领域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在化学领域,核磁共振主
导电胶黏剂(Conductive Adhesive,简称导电胶)是一种具有导电性质的胶状物质,主要由导电填料颗粒和基体粘接剂组成,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集成电路、各种元器件的制造以及液晶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