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家族抚育模式——以湖北均川镇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19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农村部分贫困地区出现了“地下卖血”现象,受此影响感染艾滋病毒而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由于参与卖血的大多数是家庭或家族当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因而出生在这些家庭或家族中的儿童就成为易受艾滋病影响的脆弱群体。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为数不少,他们的安置与抚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湖北省均川镇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家族抚育模式进行考察,阐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家族抚育模式的类型特点,分析其运行条件及运行效果,证实该抚育模式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揭示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的对策。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缘起及意义,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评价,指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介绍研究方法,并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抚育研究存在两点不足,首先,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主体性,只是单纯的从安置、局限于有人管的层面上来进行,研究并不深入。其次,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理论指导与思考,因此,本文试以“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为切入点,以抚育模式的“运行——困境——优化”的运行链条为支撑架构,全面展开对这一模式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结合实证资料从多个方面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家族抚育模式的运行进行全面地分析。包括该模式的类型特点、运行条件及运行效果。对于家族抚育模式的类型,本文根据监护主体的不同,将其归类为原生家庭、亲族抚养型家庭、重组家庭及独居型家庭四种类型。并从政府、社会、家族、个人和抚育模式本身等多个层面出发,分析该模式的运行条件,认为家族抚育模式的形成与运行是政府的支持与安排、家族的认可与接纳、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个人的意愿以及该模式自身的天然优势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从该模式的经济、教育、情感功能出发,对家族抚育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了探讨,证明了家族抚育模式的适用性。 第三部分揭示了家族抚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受社会工作实务的启发,探讨如何对该模式进行优化。本文认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家族抚育模式正面临着经济制约、制度制约、情感制约、环境制约、实施主体的制约以及抚育模式本身所带来的一些局限等问题,试图从大抚育观出发,运用社会工作理念,从完善政府帮助、家庭抚养、社区关爱、社会支持四个层面出发,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促进家族抚育模式系统内的整合。第四部分是结论与讨论。总结了本研究中的事实发现,对其它抚育模式进行了补充说明,对家族抚育模式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本研究当中的局限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1.1 引种时必须向育种者或委托制种单位详细了解双亲自交系的特征特性及生长发育情况。育种单位或委托制种单位应尽可能详细提供双亲自交系在育种地或某一地区同等条件下的
本文以生育文化的符号为切入点,通过考察生育文化及其符号生成社会环境及其演变,揭示中国生育文化及其符号的变迁,探讨人们的生育行为与生育文化关系、生育活动中的符号互动
根据T优7889亲本特性,结合考虑建瓯的气候条件,我们认为在建瓯中稻制种,适宜的抽穗期是8月中旬。针对母本生育期短,抽穗整齐,子粒较轻等特点,我们总结出一套从秧田抓起,攻好
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及学生权力,构成了当今高校权力的三大主体。然而在实践环境中,三者的权力地位并不对等。其中,学生权力这一理应属于大学生主体的权力往往被忽视。本文将高校
回顾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三十多年历史,国家制度的变迁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职业生涯。在漫长的市场化进程中,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对城市居民的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是如何
期刊
1989年1月17日,岳西县莲云乡腾云村首次采用了“组合竞选制”选举村委会主任,改变了上级提名、村民以举手通过的形式,实现了腾云村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乡村民主选举。这次竞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失独家庭数量也逐年上升。独生子女死亡,给失独父母造成
本研究以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主要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对仲村镇务工农民家庭的消费状况进行描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