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作为全世界最大农业国家,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兴旺,农民收入增加,一直是国家发展的短板。“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中共十九大明确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要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解决好“三农”问题,重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要想提高农民收入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是长期以来受机制体制影响,农村正规金融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受到资金约束,这种现象在中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如此。农村非正规金融凭借信息、成本优势,为农户和乡镇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很好地缓解了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资金约束,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农村非正规金融支农过程中,由于不受监管,导致法律案件频发,农村地区社会不稳定,对农民增收形成了阻碍。那么,西部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作用有多大,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关于以上问题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国内外关于非正规金融及其对农民增收影响的研究现状,将已有研究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探讨农村金融相关理论,探究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路径,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从西部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发展规模、配置效率三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城乡对比、东中西对比、组成结构分析描述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现状;最后,就西部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探讨。第四、首先,利用西部各省省级面板数据,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选取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农村非正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自变量,分别采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和正规信贷满足率两种方法测算非正规金融发展规模;其次,分别用两种测算数据,进行面板实证分析,以定量的形式研究西部地区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最后,针对西部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引导西部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研究发现,无论是按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测算的非正规金融规模数据,还是按正规金融满足率得到的非正规金融规模数据,实证结果均显示,非正规金融规模和非正规金融配置效率均与农民收入呈现同向变化。研究结果证明:在中国西部地区无论是非正规金融规模还是非正规金融配置效率均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且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