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什邡市北部山区震后地质灾害的遥感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pring_8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其灾害范围之广、受灾程度之重,世所罕见。研究区(什邡市北部山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是本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加强震后地质灾害研究、对今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POT5卫星遥感数据,以什邡市北部山区“5.12”地震震后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文章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跟传统地面调查相比,卫星遥感影像具有获取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宏观把握能力。本文采用点状和面状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堰塞湖四种主要震后地质灾害进行解译,研究表明,震后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崩塌占所有解译震害的60%以上。(2)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震后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控灾因素,修正和完善了震后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识别标志和解译方法,利用具体实例说明了遥感技术在震后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作用。(3)本文分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变形破坏迹象以及主要灾情状况,为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4)将研究区的解译震后地质灾害与可能控制因素进行叠加分析,研究其相关性。研究表明,余震、地形、断裂、岩性和人类活动对灾害点发育起控制性作用,表现在:伴随余震集中分布,距离余震震中越近,灾害越发育;地形地貌能否提供适宜的临空面,决定了震后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寡;震后地质灾害沿断层、裂隙呈带状发育;受彭灌杂岩的控制,岩体上发育的震后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发育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此外,人类活动对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以未有的速度阔步迈进“网络大数据”时代,特别网络自媒体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其包含的海量信息已经成为GIS领域重要
我国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严重,导致大量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并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且治理难度大,已严重制约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崩岗侵蚀严重的福建省为研究区,以全省崩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