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分析: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23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在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以至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几年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保障覆盖面、保障资金来源与管理、管理机构建设等方面不断得以完善。但由于在资格审核与动态管理环节上的功能缺陷问题长期无法得以解决,造成制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制度在部分领域绩效不佳。本研究以此为研究起点,探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部分领域长期绩效不佳却未进行有效改革的原因。 本研究以路径依赖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以制度的历史沿革、制度自我强化机制、制度受益群体作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路径依赖现象。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制度的历史沿革:1、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结构主义贫困观、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意识形态、城镇低保制度的“补偿”功能定位对于制度设计与定位的影响;2、“上海模式”与“单位制”传统保障方式对于保障对象标准认定的影响;3、行政管理体系的历史沿革。在制度自我强化机制方面,通过配套福利政策的协调效应,资金分担模式的学习效应等等方面分析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路径依赖作用。低保对象与其他制度受益者是制度受益群体,他们的某些作为导致了制度的绩效不佳,而制度改革必须考虑这些群体的权益与需求。 以上三条研究路径最终指向一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存在路径依赖,因此在部分制度领域进行有效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很大。而且这种路径依赖还将持续影响制度改革的进程。
其他文献
该课题通过对湖北省洪湖市两个不同经济类型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洪林村和个体经济的周村)农民职业流动的考察,对比研究了两个农村社区农民的职业流动、职业流动率、职业流动
该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两个农村社区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测量法"和个案访谈法,运用社会学、传播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学科
本文是以三峡外迁移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嵌入性”理论来分析三峡外迁移民的社区整合。具体地说,三峡外迁移民在安置地是如何拓展移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如何建构与安置地居民之
礼生,是中国传统礼仪、民间信仰生活中的重要主持人,参与神明崇拜、祖先祭祀、婚丧嫁娶等礼仪实践,在祭礼中尤为突出。笔者将闻喜礼生做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社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政府一直扮演着“包揽一切”的家长的角色,掌控着国内各个领域的行政职权。物联网时代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