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细胞胞浆内和血浆中的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含量变化规律,同时结合人体心脏材料探讨H-FABP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灵敏性,为法医病理学诊断心肌缺血所致的猝死提供一个较为灵敏和可靠的方法。 方法:1、按Selye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54只Wistar大鼠(重250~300克,雌雄不限)随机分为9组,包括三个对照组(A1为正常对照组,A2为用麻醉开胸不穿线组,A3为麻醉开胸穿线不结扎组)和六个实验组(B1、B2、B3、B4、B5和B6分别为心肌缺血15min、30min、1h、2h、4h和8h)。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H-FABP和肌红蛋白(Mb)在心肌细胞中含量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H-FABP在血浆中含量的变化规律。2、收集武汉大学医学院法医教研室1998~2002年间的22例案件心脏标本。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18~69岁,分为3组:(1)阳性对照组(心肌梗死组)7例,均为经肉眼观察或常规HE染色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2)阴性对照组(非心肌梗死组)6例,均死于脑外伤且没有心肌异常者;(3)实验组(可疑心肌缺血组)9例,尸体解剖证实其冠状动脉有中度到重度狭窄,但肉眼观察和HE染色未见梗死改变,通过系统检查全身其余各器官未见致死性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正常心肌、梗死心肌及怀疑有心肌缺血的心肌细胞内H-FABP和Mb的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动物模型的结果。 结果:1、动物模型(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1和A2对照组均无明显H-FABP和Mb缺失,A3对照组无明显H-FABP缺失,但有少量的Mb缺失。早期心肌缺血15min时,缺血区心肌即可出现H-FABP和Mb缺失,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二者缺失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从心内膜下向外层心肌发展呈“波浪式推进现象”,与三个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二者的缺失面积在4h组出现显著性差异。(2)ELISA:心肌缺血15min时,血浆H-FABP含量即明显升高,与三个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血浆含量逐渐上升,4h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人体尸检材料7例阳性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大部分有H一FABP和Mb的缺失,并与正常心肌细胞分界清楚,其中夹杂有少量的部分缺失细胞和正常细胞。阴性对照组的心肌细胞除有少量细胞的H一FABP和Mb染色浅淡外,绝大部分心肌细胞胞浆均为强阳性的棕黄色。实验组中,有3例心肌有明显的广泛的H一FABP缺失,3例有局限性部分缺失,其他3例则只有少量缺失。在此9例当中,Mb的缺失情况与H一FABP缺失的情况基本相同。 结论: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细胞胞浆内和血浆中的H一FABP含量变化呈现一定规律性,同时H一FABP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因而H一FABP可以帮助死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成为诊断早期心肌缺血所致的心源性碎死的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