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死亡率均位于前列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隐蔽、难治愈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位癌症死因,在我国则高居第二位。肝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为血道转移,血道转移最初主要表现为血管侵犯,包括大血管侵犯(Macrovascular invasions,MaVIs)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两种主要方式。有研究表明MVI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以及早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大血管侵犯往往可以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但MVI目前无法通过常规的术前检查判断,只能经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因此本研究探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合理优化手术方式以及术后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相关依据,从而解决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率高的问题,以达到改善患者的预后的目的。方法:本研究共选取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5年6月-2017年4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且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肝细胞癌,所有纳入的研究的肝癌标本均经规范病理取材,根据是否存在微血管侵犯情况分为MVI组(n=50)和无MVI组(n=26)两组,分析MVI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数目、病理分级、术前AFP、Ki67阳性率、脉管内悬浮癌细胞数、胆管侵犯情况)之间的关系,所有临床病理资料均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寻找MVI发生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素,将被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以研究与MVI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6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其中男性69例(90.80%),女性7例(9.20%),平均年龄(55.8±3.5)岁。在纳入研究的肝癌患者中MVI发生率为65.79%(50/76),经单因素分析结果示MVI的发生与肿瘤直径(P<0.001)、肿瘤病理分级(P<0.001)具有相关性,但与性别(P=0.244)、年龄(P=0.510)、肿瘤数目(P=0.522)、AFP(P=0.312)、Ki67阳性率(P=0.551)、脉管内悬浮癌细胞数(P=0.260)、胆管侵犯情况(P=0.151)无明显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这两个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程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提示MVI的发生与肿瘤直径(P=0.006)和病理分级(P=0.005)密切相关。结论:肝细胞癌肿瘤直径和肿瘤病理分级是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VI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AFP、Ki67阳性率、脉管内悬浮癌细胞数、胆管侵犯情况并无显著相关性。意义:完善术前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直径,有助于预测MVI发生几率,从而对于肝癌患者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切缘的处理等)提供一定参考意义。通过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肿瘤病理分级及MVI的发生情况,对术后综合治疗(靶向药物、辅助性TACE等)以及预测肿瘤复发高危人群从而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