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示词,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很多领域都已对其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其它语言一样,汉语也有不同的指示词来指称近或远的事物。本文主要关注的就是汉语指示词用法。在语篇中,用指示词指称语言内或语言外的事物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很多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比如说话人、听话人、话语参与者、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以前的研究已经对一些因素做了全面深入的解释。但是,说话人在指示词的选择中所起的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提出指示词在其具有的指称作用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达作用,即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主观识解或是其他观察者的主观态度。一些情况,指示词和其他的指称形式都可以接受,可为什么最终选择的是指示词呢?有时指示词的使用是没有必要的,可为什么还是使用呢?这些问题在传统的语法研究中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本文关注的就是汉语指示词的这些独特的用法。同时本文试图借助认知语法中的视点和主观性概念对这些用法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本文主要分析指示词的两种用法:一种是后指用法,就是指称词在前,指称内容紧随其后的用法。传统的研究方法忽略了说话人的因素,不能对其认知机制给予很好的解释。我们认为,这种用法反映了说话人对指称对象较为主观的态度,因为这种用法中指示词的主观性较与之对应的不定名词短语的主观性有所升高。另一种是复指用法,本文主要关注的是指示词和人称代词构成的同指用法。这种用法也可以被其他的指称形式替代,例如只用人称代词同样能指明指称对象。复指用法主要表达了说话人对指称对象一种较客观的态度,其主观性相对于单独使用人称代词时有所下降。主观性高低是说话人对表达式主动控制程度的体现。本文也对这些用法的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一个结构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其与外界的直接关系,还涉及个人本质和社会经验。所以抽象的概念结构反映了人类基础能力的一些方面。参照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广泛的认知能力。语篇中指称词的选择印证了这种概念参照点能力。视角,作为一种自然的参照点,是阐释表达功能的重要概念。视角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说话人听话人共享视角:在叙述中是常规视角。另一种是角色视角:鼓励听话人移情到角色。不同的指称形式体现了不同视角的概念化。本文关注的后指和复指用法就是从角色视角或者是从说话人听话人共享视角转换到角色视角进行识解的。本文各部分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了研究对象、阐明了研究动机和目的。随后交代了理论方法、分析方法以及语料收集。最后,描述了文章的整体结构。第二章文献回顾。首先回顾了前人对指示词的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将英语指示词作为一种重要指称形式进行的研究;第二部分从句法、语义语用及语篇层面对汉语指示词的研究进行回顾;第三部分介绍英汉指示词对比研究的情况,这一方面的研究启发了本文采用认知方法探讨指示词的功能。随后本文提出了对前人研究的一些看法。第三章描述理论方法。首先简要讨论了可及性理论的一些贡献和不足,然后指出主观性的重要性,提出视角是一种自然的参照点。参照点模型和认知语法中的主观性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导。第四章探讨后指及复指中指示词的表达功能。运用上一章提出的参照点模型,分析了指示词在后指和复指中的用法。同时也阐述了这些用法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主观性,以及视角作为认知机制对指称形式选择产生的影响。第五章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发现,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