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严重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猝死等,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是影响川崎病预后最为关键的因素。目前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及估测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全面检索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及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和学位论文中关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的临床资料。纳入原始研究、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并进行核对,剔除不符合本研究标准的研究文献,最后对所纳入的研究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ger软件(Revman4.2)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进行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计算各指标的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结果共有20项研究包括473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累计1458例。各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提取资料行统计分析结果示,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1.年龄<=1岁。其合并OR值为1.58,95%CI=[1.23,2.04],p=0.0004,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性别为男性,合并OR=1.48,95%CI=[1.29,1.71],p<0.00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PLT<300-109/L。合并OR=0.85,95%CI=[0.62,1.15],p=0.29,结果无统计学意义。4.WBC>20-109/L。合并OR=1.73,95%CI=[1.32,2.26],p<0.0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5.CRP≥100mg/L。合并OR=2.37,95%CI=[1.49,3.77],p=0.0003,结果有统计学意义。6.ESR>100mm/h。合并OR=I.34,95%CI=[1.02,1.75],p=0.03,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但结论不稳定。7.发热天数>10天。合并OR=3.23,95%CI=[2.08,5.02],p<0.00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8.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天。合并OR=2.50,95%CI=[1.98,3.16],p<0.00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目前中国川崎病患儿发生冠脉病变的主要高危因素为年龄<=1岁、性别为男性、WBC>20-109/L、CRP>100mg/L、发热天数>10天、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天。2.以OR为效应指标,按照Wynder标准,性别为男性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呈弱关联;年龄<=1岁、WBC>20-109/L、CRP>100mg/L、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天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呈中度关联;发热天数>10天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呈强关联。3.由于纳入文献均为回顾性研究,且各研究设计方面不够严谨,存在发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性。进一步的结论的得出有待于多个设计科学的、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