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更为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快速化、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知识源,教学过程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单向输送过种信息双向流动、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这种趋势下,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结论性知识的传授,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实质,真正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习共同体,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体验探究的同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而类比法以其简便易行、取材广泛、效果显著等特性,在提高教学的应用能力、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当今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类比能力如何呢?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类比能力呢?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首先,提出类比的概念,并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类比法教学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包括:共同要素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然后,将类比法进行分类,包括:种属关系类比、对立或矛盾关系类比、演绎关系类比、并列关系类比、表里关系类比和因果关系类比,并提出类比的作用,包括:有助于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举类旁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接下来,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成绩数据对比追踪调查,了解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类比能力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1、对类比法的概念、特点及局限性不是很了解;2、对类比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不认同;3、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4、学生认为教师在搜集有效的类比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经常对做题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等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最后,对影响学生类比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类比材料是影响类比的前提;学生自身的因素对类比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对类进的措施,以期能让高中学生类比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地理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