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圣洁思想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che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丁是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开拓者。1301年,拥有政治野心的但丁在党派斗争中落败,遭到流放。痛苦的流放生涯开启了但丁精神上的返乡,他将自己全部身心都奉献于诗歌创作,并通过诗学开始了向精神故乡、上帝之城的成圣之旅。这条旅程在《神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得到上帝恩典,先后在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的引导下,以肉身踏上了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国的朝圣之旅。
  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但丁在其文本中展现出来的圣洁思想。本文中的圣洁仍是宗教神学语境下的概念,它的最终指向只有上帝,一切神圣的、绝对的、至真至善的、无与伦比的属性都可以归为圣洁。在但丁思想中,上帝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本原,圣洁来源于上帝又归上帝所有,人因为身体的束缚永远无法像上帝一样圣洁,但为了能够荣升天国,永享幸福,就必须不断走向圣洁,接近上帝,追求超凡入圣的终极境界。本文以但丁圣洁思想为论域,对但丁思想中上帝与神性、圣洁与成圣两组关键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再从但丁圣洁思想的来源发展、主要内容、作品分析以及横向对比四方面入手,力求将但丁圣洁思想完整地呈现出来。
  基于此,本文除绪论和概念界定之外共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但丁圣洁思想的来源及发展路径。首先,从但丁所处时代及其所受教育出发,分析古希腊罗马文化及中世纪神学思想对但丁的影响;其次,以但丁文学世界中的经典人物——贝雅特丽齐为线索,将但丁圣洁思想的发展变化以《新生》为主分界点划分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指《新生》、《论俗语》及《筵席》的创作时期;后期则涵盖了但丁开始创作《神曲》直到逝世的这段时期。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但丁圣洁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但丁看来,圣洁的本质是上帝;心灵之爱决定死后灵魂的圣洁程度;飞升天国不等于超凡入圣;获得圣洁的途径在于信仰上帝和自由意志。由于身处中世纪和新时代交接的特殊时期,但丁圣洁思想带有明显的中世纪神学的烙印,又隐约透露着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思潮,集中体现在坚持信仰上帝,又充满自由意志和人文主义色彩的救赎模式。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但丁圣洁思想在《神曲》中的具体体现。首先,但丁在《神曲》中描绘的地狱、炼狱、天国是一个等级分明、尽然有序的体系,每一界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也有不同的意义。其次,在塑造主要人物的时候,但丁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象征意义:贝雅特丽齐代表信仰和爱;维吉尔代表理性和自由意志。但丁在这部伟大的长诗中以神秘的词语和丰富的象征来宣扬信仰上帝实现人生的幸福,涤罪之后获得自我救赎,享受永生追求超凡入圣的思想,用尘世的笔描画出了神所命定的恒常宇宙。
  第四部分横向对比了但丁与其他文学家的圣洁思想。首先,与但丁强调上帝恩典在成圣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同,歌德在《浮士德》一文中表达了他对成圣方式的观点,即他性拯救与顿悟;其次,深受但丁影响的诗人艾略特多次在他的作品中化用但丁的诗句和思想,尤其表现了信仰上帝和追求新生的诗歌《圣灰星期三》,其中“阶梯”的意象与《神曲·炼狱篇》中的七大平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他文献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课,以其“短小”的特点登上了化学课堂的舞台,进行课堂翻转,让学生用最短的学习时间,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行之有效的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喜欢上化学。本文通过课堂实践,从新课导入、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总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引入微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化解知识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
期刊
摘要:汽车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产物,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大众汽车的保有量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企业的商品运输,但是却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基于此情,在文章中,笔者将围绕汽車污染问题进行探究,对污染产生的类型、成因以及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自身所学,提出几点关于汽车污染的防控措施,望文中观点,对减小汽车污染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汽车污染
期刊
平话分为桂北平话及桂南平话,桂北平话内部差异大,尚无公认的代表点。本文以桂林市近郊的象山区阳家村土话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田野调查所记录的一手语料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对阳家村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进行研究。
  通过与中古音的比较得出阳家土话的语音特点主要有:古全浊声母全部清化且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基本不送气;古微母部分字今读[m-],与明母相混;古知组部分字与端组相混;古非敷奉母和晓匣母与部分韵相拼时混读;古来母读同泥母;古精组与知章庄组合流;不分尖团;古见组字大部分未腭化;无[-m]韵尾与塞音韵尾;
现代汉语“X命”类词是以“命”为共同语素而聚合在一起的语义相近的词,本文根据分布与使用频率,确定“X命”类词研究范围为动宾式结构的“拼命、玩命、没命、舍命、要命”5个,它们经历着由实而虚的发展变化,表示出极性程度义。本文拟对表程度义的“X命”类词从共时平面上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并在历时层面分析“X命”类词历时演变轨迹及语法化的机制,以深化对表程度义的“X命”类词用法的认识。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缘由,介绍研究现状,说明研究对象及语料来
近年来,多模态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与此相关的跨学科研究便也日渐丰富。本文以集图像、文本、声音于一体的电视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选取央视2016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推出的66条“精准扶贫”系列公益广告作为研究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传播学、广告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解读该系列公益广告中各模态资源的意义及模态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各模态资源如何通过构建相互关系来实现广告整体意义的表达,继而总结出央视“精准扶贫”系列公益广告中模态关系的构建框架,以期进一步
语气词是汉语中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汉语区别于其它印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气词有一个自身独立的系统,各个方言也有独立的语气词系统,对汉语方言语气词系统的研究是非常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同时参考其他方言和普通话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对平定方言11个重要语气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写,包括语气词的意义、功能和连用规律几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并给出了总结和结论,对于深入了解平定方言语气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对平定方言语气词系统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对平定方言语气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的结果,新概念的产生即是人们利用已有概念对客观事物和行为进行范畴化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在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之际。本文尝试对比分析汉、日两个奥运会举办国的语言中体育项目的名称,分析它们基于何种模式、何种机制进行命名,以及对同一体育项目的命名情况存在着怎样的异同,从而探究中日两个民族语言背后的认知差异。
  本文共分为5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由来、选题意义及主要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手段对比分析汉、日
人们通常认为判断动词“是”和“为”的主要区别是“为”只用在书面语中。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是”和“为”的区别。从多个角度对比“是”和“为”,进一步找出它们的不同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语料,发现“是”在上古时期作指示代词,隋唐时期进入判断句中,并逐渐成为白话和口语的主要的判断句标志,“为”从先秦时期就作判断动词,但一直不是最主要的判断句标志。
  通过分析现代汉语的语料,发现“是”和“为”所在判断句的主语、宾语、副词都存在不同。现代汉语常用的代词不能作“为”的主语、
杜甫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高峰,后世学者研究甚笃,有“杜诗学”之称。杜诗在许多方面,已经被研究得十分深刻,而杜甫前、后《出塞》组诗,因非新乐府之作,亦非老杜后期作品,故尚未得到学术界充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较为零散。因此,本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杜甫前、后《出塞》组诗进行全面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乐府《出塞》曲调及组诗的创作背景、结构顺序的研究。在曲调来源上,结合郭茂倩《乐府诗集》及当时音乐发展情况进行考证,可以得出其曲调来源于李延年更造胡曲而成。而通过考察历代《出塞》创作情况,可以得出
陆贽作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其作品自成文为始便广为流传,尤以奏议文为代表,开一代文体变革之先河,对后世政治文化发展影响深远。陆贽所作奏议,条理精密,文笔流畅;上承燕许,下启欧苏。然当今专研陆贽奏议文者偏少,且研论多重其公文特性、政治思想及历史意义,对其文学风格虽有涉论,但鲜少独探其学术影响与接受意义。故本文选取陆贽奏议文为研究对象,以其成就经典化时期为时间节点,通过史家记载、选家收录、注家注释、专家评论、作家引用和读者阅读等方面,对其在唐宋时期的接受情况进行全面探讨,力求深入发掘其奏议文对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