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氢燃料的热稳定性和结焦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碳氢燃料的热稳定性和结焦规律为研究目标,对纯烃模型燃料、二元混合模型燃料和多元高密度碳氢燃料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期望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研制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和理论指导。主要工作和成果有:1.模拟发动机内部的换热结构,建立了一套评测碳氢燃料单通道热稳定性的装置,适用于常温~800℃,常压~10 MPa和进料速率0.10~2.00 g·s-1。用对二甲苯为标准物进行了仪器参数的标定,用环己烷检验仪器的准确性,对比不同温度条件下环己烷热沉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相对偏差在±2.1%以内,表明该热稳定性评测装置给出的实验结果准确性良好。同时,确立了裂解气体、液体、固体焦的分析与表征方法,获得了操作参数。2.进行了正十三烷、十氢萘两种纯烃模型燃料于3.5 MPa,650~750 ℃,流量1.00 g·s-1和稳态运行时间300~1200 s条件下的裂解实验,以指导复杂多组分碳氢燃料的裂解、结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裂解转化率、产气率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热沉增大,并带来了液体产物中烯烃、芳烃类物质含量的增大,固体焦量快速升高,游离焦形貌呈现出由丝状到颗粒状的规律性变化。稳态运行时间对两者的裂解性能影响不大,但附着焦、游离焦和总焦量与稳态运行时间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趋势。在3.5 MPa、700 ℃、进料速率1.00 g·s-1和稳态运行时间1200 s的条件下,十氢萘的热稳定性性高,裂解结焦量小,裂解总结焦量约为正十三烷的1/6(分别为7.3 mg和42.5 mg)。3.进行了 JP-10/异辛烷二元模型燃料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热裂解实验,以考察碳氢燃料在裂解反应过程中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二元混合物的裂解过程中,异辛烷能够诱导并促进JP-10的裂解,异辛烷从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90%的过程中,促使JP-10的裂解转化率从7.5%增加到41.0%。结合裂解产物的组分分析,提出了异辛烷诱导JP-10裂解的反应机理,并用密度泛函理论对诱导机理进行了辅证。4.制备了煤油基高密度碳氢燃料(HEDF-1),考察了反应温度、进料速率以及稳态运行时间对其热稳定性和结焦性能的影响。从裂解转化率、产气率、气液产物分布、固体焦的质量及形貌等多种角度对HEDF-1裂解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HEDF-1能够在3.5 MPa、750 ℃和进料速率1.00 g·s-1反应条件下稳定运行1200 s以上。5.研制了添加剂包A,能够明显抑制高密度碳氢燃料HEDF-1的催化结焦和非催化结焦,大幅度降低了裂解产生的焦量,比如3.5 MPa,进料速率1.00 g·s-1和程序升温至750 ℃,运行时间约3200 s条件下,碳氢燃料的裂解总结焦量由277.6 mg降低至16.3 mg,且结焦形貌由丝状转变为颗粒状。在碳氢燃料HEDF-1中加入添加剂包A前后,表现出的裂解程度与变化规律相近,添加剂包A本身对碳氢燃料HEDF-1的裂解转化率、产气率、热沉等没有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术与纤维支气管镜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不张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80例因感染致慢阻肺合并肺不张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患
微生物木聚糖酶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纸浆生物漂白、功能性低聚木糖制造、面团改良剂和饲料添加剂等。本论文在国内首先筛选和鉴定了一株高产木聚糖酶的卷须链霉菌菌株(Streptomyc
概述关键期的含义,对比关键期假说中存在的不同观点,对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对没有明确有力的证据支持或否认二语习得中关键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理论萌芽于古老的《易经》,而在《黄帝内经》当中得以完善,并且随着我国古代各医家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而发展,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
本论文根据代谢控制发酵和代谢流分析理论,研究了L-缬氨酸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应用“纸层析—色斑洗脱比色法”和“化学比色法”对发酵液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将传统实验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设计新型基于MOOC在线的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探讨实验教学在MOOC环境中构建
个人所得税优惠型健康保险自2016年开始试点,由于其准公共性和政策性受到公众颇多关注,但其实际销售情况却并不乐观。文章通过对个人所得税优惠型健康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在江苏省地质学会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共同组织下,于2011年6月10日-12日赴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和临朐县.联合进行了一次野外学术考察。主要内容为山东昌乐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本文通过构建以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为指标的学习有效性评价体系来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关于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以期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学习有效性;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