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繁重的交通下各种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氮磷化合物等在路面积累,随着降雨流入沿途土壤和河流,造成生态破坏。与此同时,房屋和道路的改扩建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污染环境。本文通过将硅藻土作为再生混凝土掺合料,对硅藻土多孔再生混凝土强度、路面径流污染处治及植物适生性进行研究。通过对100目和150目两种硅藻土分别等质量替代0%~30%水泥进行水泥胶砂试验,分析硅藻土对水泥强度的影响规律,28d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100目硅藻土适合作为混凝土掺和料。通过对不同硅藻土掺量下多孔再生混凝土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分别进行分层插捣及振动成型的比选,通过强度以及连通孔隙率为指标,结合CT断层扫描平面孔隙结构,结果表明:10s振动成型法适合成型多孔混凝土。通过对不同硅藻土掺量的多孔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硅藻土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用水量明显增加,强度降低;掺加硅藻土有利于提高多孔再生混凝土的后期强度;通过复配减水剂、硅灰及葡萄糖酸钠增强剂能够提高多孔再生混凝土的全龄期强度。通过研究掺硅藻土多孔再生混凝土的污水净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当硅藻土掺量达到20%时,对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提升明显;SS的去除主要受孔隙率的影响;随着污染物浓度的提高多孔混凝土的净化能力降低;流速对多孔混凝土的净化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流速越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明显。混凝土孔隙碱度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硅藻土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孔隙碱度降低,但效果不明显:通过对比水浸及外加剂两种降碱方法,水浸降碱作用周期长,碱度处于动态平衡,PH降至10左右。掺加ZS-2型植生混凝土外加剂,7天即能达到较好的抑碱效果。黑麦草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28天根系穿透孔隙,生长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混播试验结果表明:黑麦草和狗牙根存在种群竞争。本研究对道路污染生态处治及生态型道路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