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羧酸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5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有机框架(MOFs)也称之为配位聚合物,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组装而成,是一类新型晶态材料。由于结构和尺寸的可调性,使其在气体的分离与储存、催化、电化学、荧光传感、药物的运载与释放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以Zn(NO32·6H2O为金属源,芳香羧酸/含氮配体作为桥联配体,通过溶剂热的方法,成功构筑了4种结构新颖的MOFs材料,并对它们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其具体工作如下:1、以4,4?-二苯醚二甲酸、4,4?-联吡啶为配体,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Zn(oba)2(bpy)2](1),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表征。X-射线粉末衍射研究表明,1具有良好的热和水解稳定性。荧光性能分析表明,配合物1对水溶液中的Fe3+阳离子和Cr2O72-/CrO42-阴离子具有很好的识别性能。即使在其它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仍表现出高度的灵敏性和选择性。2、鉴于配合物1较强的荧光性能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我们将其用于溶液中水溶液中磺胺类抗生素和硝基芳香族化合物(NACs)的检测。配合物1可以有效地检测水溶液中的一系列磺胺类抗生素和NACs。其中,磺胺二甲基嘧啶(SMZ)和三硝基苯酚(TNP)的检出限为1.016×10-66 M和2.82×10-77 M。更重要的是,该方法分别成功地用于人工尿液和实际水样中SMZ和TNP的测定,SMZ和TNP的回收率分别为97.37-100.15%和97.26-99.51%。3、以4,4?-联苯二甲酸、4,4?-联吡啶为配体,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Zn3(bpdc)6(bpy2)](2),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表征。荧光性能分析表明,配合物2可以高选择性地检测水相中的重金属离子Fe3+和Cu2+。此外,配合物2同样可以高选择性地检测对硝基苯酚(4-NP)、三硝基苯酚(TNP)以及硝唑类抗生素(甲硝唑:MDZ,奥硝唑:ODZ)。4、以均苯三甲酸为配体,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配合物[Zn2(btc)6](3);以间苯二甲酸、4,4?-联吡啶为配体,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配合物[Zn2(ipa)4(bpy)4](4)。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3、4进行了结构表征,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3、4有较强的热稳定性。
其他文献
集中供热作为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燃料污染排放物的供热方式,逐步取代了效率低,污染大的分散供热方式。集中供热管道直埋敷设因其热损失小、使用寿命长和造价低等优势成为集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发现自身面临着两大主要挑战:一是能源短缺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社会的长期性发展。出于自救目的,我们有必
剪切增稠液是一种在低剪切速率下拥有高流动性,在高剪切速率下具有硬化特性的柔性防护的材料,其在抗冲击防护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依据目前两种剪切增稠体系(颗粒粒径在微米量
溶菌酶可以在不破坏细胞其它正常组织的情况下,有选择地溶解细菌细胞壁,这使得溶菌酶具有抗菌消炎等功效。在食品加工行业常被用作保鲜剂使用且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在医学上
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s,MCFA)是指链长为6-12 C的饱和脂肪酸,自然界中常以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MCT)的形式存在多种动物的乳汁、椰子、棕
近年来,我国煤炭开采深度及强度不断增加,煤层开采条件愈加复杂,冲击地压灾害日趋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老虎台煤矿主要回采剩余分层煤层,虽然冲击地压危险性
知识图谱为各种领域中实体之间的关系建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近年来随着数据集的爆炸式增长,数据的传输、存储和有关知识图谱的挖掘任务也因此受到挑战。图聚集方法提供了一种面向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图聚集方法是在保持图整体结构的同时,将节点和边进行有效地合并,从而得到更为简洁、抽象的超图的过程。与传统的图聚集方法不同,本文提出了一种无损的面向知识图谱的图聚集方法,可以有效地把一个知识图谱划分成一个规模较小,
RPS6KA2(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90kDa,polypeptide 2,RSK3)基因是编码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的RSK(核糖体S6激酶)家族的成员。RPS6KA2激酶含有2个不相同的激酶催化结构域
高含硫气藏流体含有H2S、CO2等非烃类气体,且溶解有元素硫。水和酸性气体的存在影响气藏流体性质;随着气藏开采储层压力下降导致元素硫溶解度降低,气藏温度高于元素硫在该压
煤岩动力灾害是矿井主要灾害之一,给社会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人们对煤岩动力的产生机理做出了大量研究,由此产生了诸多监测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方法,诸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