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城市发展互动作用机理与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lhong197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的加速阶段,同时也是交通发展的成长期,在这种情况下,人在空间运动上向城市超强集聚,物也呈现向城市强集聚和弱扩散的现象,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然而,我国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因此,详细剖析交通与城市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互动作用的内在机理,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而且为了保障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更有必要对二者适应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理论基础——新经济地理学、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交通与城市发展互动作用机理分析、我国各地区交通与城市发展的聚类分析、交通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和结论。 论文首先从一组经典的案例入手,从最直观的角度揭示交通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以运输化与城市化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运输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相关性,并通过对交通运输的基本属性、城市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因素等问题的明晰,深入的分析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交通与城市均随工业化的进步而发展,在时间、发展速度上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且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①交通投资能够直接或通过产业连锁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②交通发展对人口集聚的作用,在初期为加速集聚,当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后,又呈削弱态势;③交通发展会使工业的区位约束逐渐减小。而城市发展对运输的需求则可以归结为对综合时间、距离、心理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广义运输成本下降的追求。 论文以中心一外围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力进行分解,从微观层面揭示了交通发展(即运输成本下降)对城市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以引入交通部门的中心一外围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发展对交通的需求,阐明了不同城市发展模式对不同交通技术的需求条件。 论文从交通发展和城市发展两个方面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了交通与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以我国三十一个地区2004年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对前述研究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总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交通与城市发展的概念模型。本文认为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聚集,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它主要由客运来支撑,也就是说人口的流动直接的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二是,物流的聚集,即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它主要由货运来支撑,也就是说货物的运输为工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论文引入信息熵的基本理论,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大背景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交通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方法,并以我国1978-2004年的实际数据为基础,从人口-客运和产业-货运两方面对我国交通与城市发展进行评价,结论为:1985-2003年我国货运结构与产业结构水平和变化的需求基本适应,而客运结构与我国城市化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最后,论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中交通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实现未来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简而言之,论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具体运用了经济模型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熵值法、格兰杰因果检验、大背景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首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地研究了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问题。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和文化多方面交流的加深,大量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也开始了它们的“海外之旅”。然而,将影视作品打出国门,字幕翻译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否得当,不仅影响目标语观众对整体剧情的理解,更影响着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形象的塑造。  彼得·纽马克是西方当代科学翻译学派中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交际翻译理论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出发,强调译文语言的平顺、自然和表达的地道性。本文在该理论指导下,
树立环保理念,坚持节能减排,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企业作为社会生产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其活动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减少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加大企业对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产与服务的投入是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对中国企业而言,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味着资金投入和不可预期的回报。企业希望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最大的赢利和投资回报,而环保支
体内成熟的TNF为17KD,其由26KD之前体蛋白在Ala76~Val77之间断裂产生,催化此过程的酶称为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Converting Enzyme,TACE),其确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