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居世界第位,平均每年死亡15万人左右。调查资料显示,食管癌是多种因素长期协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具体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其重要的病毒学病因。因此,抗HPV的疫苗也能发挥防治食管癌的作用。HPV疫苗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两种。预防性疫苗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对相应型别的高危类型的HPV预防率100%,但是针对其他型别HPV无预防作用,也不能消除体内已感染的HPV的细胞,无治疗功能。治疗性疫苗则通过激活细胞免疫来特异性地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及相应的癌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治疗性疫苗多集中于针对E6/E7为靶抗原,但是E6/E7为癌基因。虽可通过改造去除转化活性,但安全性仍存在隐患,且改造后的E6/E7免疫原性明显低于野生型。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在食管癌组织及分离的细胞株中检测到L1蛋白的表达,这为以L1蛋白为靶抗原的治疗性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且L1为结构蛋白,安全性好是理想的候选疫苗的靶蛋白。本课题组构建了含有HPV16L1基因的重组DNA、重组腺病毒和重组腺相关病毒疫苗,并用制备的疫苗序贯重复免疫小鼠,分别通过假病毒中和滴定和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疫苗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显示,用活体基因导入仪免疫重组DNA疫苗与普通注射相比细胞免疫增强5倍。重组腺相关病毒、重组腺病毒、重组DNA疫苗单独免疫小鼠均可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但持续时间较短,末次免疫后11周检测不到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DNA、重组腺相关病毒、重组腺病毒疫苗序贯重复免疫组可诱导更强而持久的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虽然在加强免疫后反应呈下降趋势,但在免疫后期,其下降速率明显变慢,免疫反应保护效力可维持更长的时间,显示了序贯重复免疫反应策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