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生态环境状态变化的核心推动力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加速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原有地类结构和数量都发生较大改变,使生态系统内水、土壤、植被、生物和气候等资源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其生态质量状况恶化。本文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对研究区1995、2004和2015年三期地类现状解译,同时从绿度、湿度、热度、干度4方面分别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指数(WET)、地表温度(LST)、干度指数(NDBSI)4个分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技术集成所选指标,基于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生态质量进行评估,最后,针对不同生态质量变化等级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转移规律进行研究,由此系统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雄安新区研究期内地类变化从面积数量看呈“两增四减”规律,即建设用地和耕地增加,水域、未利用地、林地和园地减少。增加面积分别为117.14 km~2和12.28km~2,减少面积分别为62.54 km~2、30.12 km~2、12.05 km~2和24.39 km~2。从地类结构角度分析,耕地面积占总地类的54%以上,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和建设用地其次,占比在10%-20%之间;其他地类面积占比则很小。从地类转移方向角度上看,转出以水域和未利用地为主,转入主要为建设用地,且主要通过耕地转化而来。(2)雄安新区1995、2004和2015年RSEI均值分别为0.724、0.710、0.682,整体呈逐年降低趋势,表明其生态质量状况逐步恶化,主要原因是持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和白洋淀水域面积的锐减。从变化结构分析,研究区内主要是优、良等级向中等、差、很差等级转变。说明城镇化建设对原本生态质量状况较好区域的破坏性更大,对原本生态质量较差区域影响则较小。RSEI与各分量指标的三年平均相关系数高于任一各分量指标间的三年平均相关系数,表明RSEI能较好地综合分量指标信息,全面准确反映研究区生态质量状况。(3)通过对RSEI不同变化等级类型下各地类转移矩阵的研究发现,在生态质量降低区域,都有建设用地的大面积转入,且主要来源为耕地;而在RSEI值提高区,则有耕地和水域的大面积转入,其耕地主要以建设用地复垦和水域转化而来,水域主要通过耕地转入,耕地和水域的增多使区域地表植被覆盖度和水源涵养功能提高,对区域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正向影响。(4)从RSEI空间分布规律及各生态质量变化等级的地类转换规律可发现,区域生态质量变化与其城镇扩张密切相关,且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想要在今后改善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状态,须在新区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更多融入生态理念,加大对白洋淀的保护。本研究结果以期为当下雄安新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针对性的参考,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规划调整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