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子宫内膜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每年全球范围内新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约30万例,据调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超过宫颈癌,跃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呈明显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为经腹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及双侧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近期的2个随机试验和1个meta分析对淋巴结清扫产生质疑,特别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各个妇科肿瘤协会的意见也不相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与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对于局限于子宫体的子宫内膜癌是否常规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及切除的范围持不同建议,在美国,只有30-4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了完整的分期手术。ESMO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指南I期患者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不需要清扫淋巴结,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不做为常规治疗方式。在欧洲只有17%-24%的医疗机构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常规淋巴结清扫术。在日本,98%的机构常规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93%的医疗机构常规或选择性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本文对辽宁省肿瘤医院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总结,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手术情况,同时分析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腹膜后淋巴结尤其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我们选取了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就诊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初治于我院并接受手术治疗,手术行子宫双附件切除,系统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髂总、髂外、髂内、闭孔、腹股沟深等盆腔淋巴脂肪组织,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包括高位和低位腹主动脉淋巴结区,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上界到肾门水平沿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向下达到肠系膜下动脉水平转变到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起自肠系膜下动脉,止于骶前。结果本文共选取102名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分布35-70岁,分期IA期-IVB期,其中IA期占总数28.4%,IB期占总数15.7%,II期占总数22.5%,IIIA期占总数2.0%,IIIC1期占总数18.6%,IIIC2期占总数8.8%,IVB期占总数3.9%。子宫内膜样腺癌72例,占总数70.6%,其他病理类型30例,占总数29.4%,高分化19例,占总数18.6%,中分化44例,占总数43.1%,低分化39例,占总数38.2%,肿瘤浸深〈1/2共50例,占总数49%,浸深〉1/2共52例,占总数51%,脉管内见癌栓27例,占总数26.5%,颈管受浸35例,占总数34.3%。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水平)清扫共50例,腹主(低位)淋巴结转移率14%,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肾静脉水平)清扫共25例,低位转移12%,高位转移8%。清扫淋巴结总数为2219个,其中盆腔淋巴结1516个,肠系膜动脉水平淋巴结385个,肾静脉水平淋巴结159个,骶前127个。淋巴结转移总共122个,淋巴结转移24例,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21例,(低位)肠系膜动脉水平淋巴结转移11例,(高位)肾静脉水平淋巴结转移2例,骶前淋巴结转移1例。盆腔淋巴结中闭孔转移13例,其次是髂外9例,髂内转移7例,髂总转移5例,腹股沟深转移最低有2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孤立性转移共2例占总手术例数2.7%。3种手术方式即单纯性盆腔淋巴结清扫,盆腔淋巴结清扫及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盆腔淋巴结清扫及高位腹主动旁淋巴结清扫作比较,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输血,术后引流量,恢复时间等。其中手术时间行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较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盆腔淋巴结高(P<0.05),输血,引流量和手术恢复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清扫盆腔淋巴结27例手术中术后1例出现淋巴囊肿行穿刺引流,1例出现淋巴囊肿感染发热。行低位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50例患者中2例出现切口裂开行二次手术修补,淋巴囊肿感染发热1例,不全肠梗阻患者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淋巴囊肿穿刺引流3例。清扫至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25例患者中1例出现术后乳糜瘘,1例神经受损术后一侧下肢麻木运动障碍。结论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与盆腔淋巴结清扫相比未增加术后淋巴囊肿、淋巴水肿、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比单纯盆腔淋巴结清扫清除的淋巴结数增多,孤立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可见,尤其是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手术中容易忽略的部分,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于淋巴结是否转移有重要关系,淋巴结状态也是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因素,因此清扫至肾静脉水平的全面分期手术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