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谢言语行为是生活中频繁使用的礼貌言语行为之一。致谢言语行为对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友好有着重要作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HSK考试大纲》都明确将“感谢”(致谢)列为重要的功能项目。可见,致谢言语行为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现什么样的交际意图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可选择的。”[1]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从交际意图理论出发,对汉语致谢言语行为的内涵、行为结构和话语形式类型进行探讨、分析和研究。关于其话语形式类型,我们做了一个大胆而全新的尝试。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连续、动态、纵向的过程,必须弄清楚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才能形成整体、全局上的认知和把握。因此,我们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汉语教学大纲、汉语教材和留学生习得等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调查,旨在对汉语致谢言语行为的“教”与“学”有着更为清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研究中,我们发现:汉语教材中的致谢语以有标记致谢为主,无标记致谢的数量与类型都非常少,分布不平衡;致谢语多在“告知信息”、“收到礼物”、“得到祝福”等场合出现,语境比较简单;教材中虽出现了不同的话语方式,但其类型和策略不够丰富,并未清晰体现功能与形式间的关系,因而也无法启发留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实现同一种交际意图的能力。我们对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进行了致谢语的问卷调查。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在致谢语的识别、选择和运用上,均有失误出现,具体表现是:对承载文化内涵的无标记致谢无法识别;在致谢程度的选择和理解上有偏差;在语言的表达运用上,有程度过高、不适宜、不适当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