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保函的出现,从客观上讲,是现代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使国际间的贸易标的数额大,周期长,风险难以估计。因此,担保是不可缺少的。而传统的人保与物保,受到基于基础合同的各种抗辩权的困扰,还受到不可抗力、政治因素等许多外部事件的阻碍,债权人要实现其担保权,通常要经过旷日持久的诉讼。银行保函的产生非常适合债权人的需要,对保护债权人的权益极为有利,能迅速有效地满足债权人的需求,有利于当事人盘活资金,并使担保人的责任更简明以远离诉讼,从而在整体上为社会节约交易成本。 然而银行保函一直没有象信用证那样形成一个世界普遍接受的国际统一规则,给国际商业实践中银行保函的运作带来困难。首先是对银行保函的认识,如性质、付款条件等方面观点不一;其次,对银行保函格式的必备要素没有统一要求;第三,由于各国法律对银行保函各当事方责任的规定与解释不同,使不同国家的当事人利益难以平衡。这些问题都加剧了国际经济活动中银行保函业务的混乱与争端。 各国国内的银行保函一般都是从属性保函或有条件保函。从属性保函中的银行信用是备用性的,即如果保函申请人没有履行某项合同中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银行作为担保人向保函受益人进行经济赔偿。而在国际业务中,从属性保函显示出一些缺点。从受益人的角度看,为消除担保人所在国法律对保函业务的限制,以保障自身的正当权益不致因合同纠纷而遭受损失,非常希望申请人提供的银行保函能独立于基础合同;而银行为了避免在从属性保函项下被卷入合同纠纷,也愿意开具那种在其付款时可不必考察基础合同履行情况的独立性保函,这两方面的因素使现代银行保函逐步发展为以独立性保函为主。从目前国际银行的保函业务的实际情况看,通行的多数为独立性保函。我国的法律将担保限定在从属性范围,这一特征及立法上的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我国银行依照国际惯例办理保函业务。 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外贸、对外承包企业中,仍然有不少业务人员对银行保函这一信用形式的作用、功能、风险以及业务处理方式不甚了解。有的仅将其视为一纸“公文”,不知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何,盲目答应国外受益人的种种要求,结果使自己遭受了意外的不测;有的则因无端惧怕保函的风险而执意不愿提供担保,致使商业交易无法顺利达成和顺利执行。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对保函有关知识不太了解,对保函业务的风险认识不够。 本文在理论与实务并举、案例与论述并重的前提下,综合部分有代表性的案例对银行保函业务项下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探讨,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控制风险的措施。全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为银行保函概述。本章从理论上阐述了银行保函的含义、法律属性、涉及的有关当事人及其法律关系、按照不同角度的分类情况和有关银行保函的国际惯例。 第_一章为银行保函项卜各当事人面临的风险。本章分为两竹:第一节是申请人!即临的风险,主要包括独立性保函自身所固有的风险、保函效期“敞口”的风险、各国不同的法律规定和习惯做法所造成的风险、由非合约当事人作为保函受益人而给申请人所造成的额外)川淦、因保函的转让所可能引发的风险及反担保风险等。第二节是担保人面临的风险,包括来自申请人、受益人、保函条款和反担保的风险等。笔者补充了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实务操作和理论相结合以便更好地说明银行保函项下的风险区}素。 第三章为对银行保函项一下风险的控制。包括保函业务的前期审查和后期管理以及当不公平索赔发生时,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申请人正当权益。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保函业务的前期审查,在开立保函的前期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后期的风险。采取的措施有做好调查研究、争取有利条件、审慎检查条款、加强授信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