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储存时自加热及自燃特性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5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生化氧化和低温化学氧化是生物质燃料储存时发生自加热及自燃的重要机理,研究秸秆的微生物生化氧化和低温化学氧化过程可以为预测和防范秸秆的自加热及自燃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本课题以我国三种主要农作物秸秆(即稻草、麦秸和玉米秸)为对象,采用恒温量热分析法和杜瓦瓶绝热自加热实验对三种秸秆的微生物生化氧化放热特性和自加热过程进行研究;同时,采用工业分析、热重分析(TGA)方法对微生物生化氧化过程对燃料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此外,采用慢速升温的TGA方法,对三种秸秆的低温氧化热解特性及动力学进行研究。秸秆的恒温量热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秸秆的低温微生物生化氧化过程可分为诱导期、生化氧化放热加速期、生化氧化放热减弱停止期。对于初始水分含量为40%~70%(干基)的秸秆而言,水分含量越高,秸秆的微生物生化氧化诱导期越短,生化氧化反应速度越快,产热越显著。同时,三种秸秆在不同温度下(30℃~70℃)的微生物生化氧化放热曲线规律显示,稻草可在小于60℃时发生微生物生化氧化反应,且在30℃~40℃时放热最显著;麦秸可在小于70℃的温度范围内发生微生物活动,且在40℃~50℃时微生物活性最强,产热最显著;玉米秸则可在小于50℃发生微生物生化氧化放热过程,在30℃时微生物活动最剧烈。此外,比较稻草、麦秸、玉米秸的微生物生化氧化放热特性可知,温度为30℃~40℃,稻草的生化氧化放热能力最强;温度大于40℃时,麦秸的微生物生化氧化能力最强。秸秆的杜瓦瓶自加热实验结果表明,秸秆的自加热过程可分为诱导期、温度上升期、温度下降平稳期,且样品内部各阶段的温度变化规律与微生物生化氧化放热特性一致。对于初始水分含量为40%~70%(干基)的秸秆而言,样品的初始水分含量越高,内部达到的最大温升越高,自加热越显著。此外,研究发现秸秆发生自加热过程需要氧气,氧浓度越高,自加热越显著。燃料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微生物生化氧化反应后,样品的水分和灰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初始水分含量增加,增幅越明显,说明秸秆储存时内部微生物生化氧化自加热过程消耗了部分易于降解的物质,生成了水等物质。同时,非等温TGA结果表明,发生微生物生化氧化反应的样品的氧化反应性明显低于原样,这也表明自加热过程造成了易降解物质的消耗。秸秆的低温氧化特性TGA实验得到的热重曲线、特征温度、动力学参数及自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与麦秸相比,稻草和玉米秸的低温氧化、热解反应性较强,在制粉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燃风险。综合三种秸秆的微生物生化氧化自加热特性和低温氧化特性可知,在堆积储存时,稻草具有较高的自加热及自燃风险。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简称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诱发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美国大于等于20岁的成年人中,CAD的总患病率为6.7%,其中男性冠心病患病率为7.4%,女性为6.2%。《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
目的:探讨ARDS患者肠道菌群与肺部菌群的构成及其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以进行机械通气的早期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同时纳入机械通气的非ARDS患者为对照。获取患者血液、粪便样本,并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获取肺泡灌洗液标本,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别检测粪便及肺泡灌洗液标本菌群,对基因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探讨ARDS患者肠道菌群和肺内菌群构成及变化情况。结果:
目的细胞基因治疗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也处于一个良好的行业发展时机,科学有序的监管是推动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细胞基因治疗按“药品”或“技术”监管方式不是十分明确,现处于政策与实践探索完善阶段。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与分析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对细胞基因治疗监管的具体做法基础上,根据国外监管经验,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为我国建立、完善和改进细胞基因治疗提出相应
目的:本研究基于对南京某高职院校青少年女性血样中血红蛋白数据分析,判断是否贫血并计算贫血发病率,同时对血样中其他贫血相关成分:血清铁(Serum iron,SI)、未结合铁(Unsaturated Iron-Binding Capacity,UIBC)、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g saturation,T
研究目的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迅猛增加,我国终末期糖尿病血透病人的比例亦将日益增高。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糖尿病病人较非糖尿病病人血糖变化幅度大,血糖波动不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获取糖尿病病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糖数据,分析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变化规律。研究方法于2018年08月至2019年01月在江苏省两个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糖尿病病人透析过程中血糖水平的监测。经患者透析动脉端监测患者透析前、透1
目的:调查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Diabetes-Maintenance Hemodialysis,D-MHD)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并识别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18年8月~2019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在江苏省两所二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透析前,收集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使用中文
目的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描述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现状,分析乳腺癌患者PTG的影响因素,探讨PTG、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路径关系。构建并实证评价基于PTG模型的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在乳腺癌患者PTG、心理韧性、家庭韧性、反刍性沉思及自我表露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1.基于中介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
[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是特发于妊娠期的糖代谢异常,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分类中的独立类型之一。据资料表明,约80%左右的糖尿病孕妇均为妊娠期糖尿病(GDM),而我国GDM发生率已达17.5%,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世界各国报道GDM的发生率在1%~14%,虽然大部分GDM产妇于分娩后,糖代谢会逐渐变为正常,但是,临床研究证实,GDM会增加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所以,在临床上,对患
我国是稻谷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的加工、销售模式也逐渐向健康营养的方向发展,作为稻谷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机械设备——碾米机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本文旨研发设计一款兼顾健康安全、新鲜营养且实现“现碾现吃”的新型智能碾米机,为碾米机市场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一条综合性思路。本文对新型智能现碾米机进行了结构设计与计算,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分析了不同碾米区域碾磨程度的分布,并考察了不同的
智慧农业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趋势。智能稻麦联合收获机在田间作业时会发生侧滑,且收获机的转向控制系统滞后性严重,会影响收获机路径追踪的精度。以提高智能稻麦收获机在田间自动作业时的路径追踪精度为目的,研究适合于智能稻麦联合收获机的路径追踪方法和路径追踪系统。针对智能稻麦联合收获机的自身特点和工作环境,提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智能联合收获机路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