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旨在研究四川山胡椒、尖叶蓝花楹的化学成分并对所得化学成分进行生物活性测试,为这两种植物的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新线索。采用渗漉提取的方法得到四川山胡椒的总浸膏,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进行萃取,分别得到三个极性部位,通过各种柱层析方法(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RP-18反相柱层析等)对四川山胡椒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于四川山胡椒叶中分离得到19个单体化合物。运用1H NMR、13C NMR、HR-ESI-MS等现代分析方法以及TLC薄层鉴别,并参考文献,最终确定了其中14个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是:4-Hydroxybulbocapnine(1)、(-)-Dicentrine(2)、(±)-O-acetylassythicine(3)、Demethylmacrosporine I(4)、Dehydronantenine(5)、Stigmasterol(6)、β-Daucosterol(7)、β-Sitosterol(8)、(+)-Acortatarinowin F(9)、Blumenol A(10)、3,3-diethylpentane(11)、2-Tetradecen-13-ynoic acid,2-(2-oxopropyl)-,methyl ester(12)、Kaempferol 3,7-O-α-L-dirhamnoside(13)、3,4-Dihydroxybenzalacetone(14)。其中化合物1、3、9-14、为首次从四川山胡椒中分离得到。为研究尖蓝花楹枝条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其进行提取。运用GC-MS分析测试出85个峰,通过质谱数据库对比鉴别出其中33个化合物,占尖叶蓝花楹枝条挥发油总含量的71.21%,主要成分有:Palmitic acid(31.36%),(Z)-9,17-Octadecadienal(12.06%),Ethyl palmitate(3.81%),Perhydrofarnesyl acetone(2.07%),γ-Maaliene(1.88%),Cedro(1.42%),9,12-Octadecadienoic acid ethyl ester(1.42%)。采用MTT法,选取化合物1、2、3、9初步测试其对B16黑色素瘤细胞、C6胶质瘤细胞、HepG2肝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HepG2和C6的生长有一般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50.67、46.96μM,其它化合物没有表现出明显活性。采用纸片法测试尖叶蓝花楹枝条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出: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抑菌圈分别达到7.10,8.20和7.25 mm;而对于绿脓杆菌没有表现明显的抑菌效果。